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许运伙在塔头

许运伙.jpg

许运伙


1929年春天,春风和煦,万物复苏。深沪湾内风平浪静,舟楫零星,一艘渔船缓缓驶向更广阔的海域,船上站着个穿着粗灰布衫的年轻人,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这片正动荡迷茫的土地,船越来越远,越来越小。一个来自深沪渔村的普通小伙子要下南洋,投奔伯父,求学就业。

他叫许运伙,1912年出生,祖籍福建晋江深沪吕宅村。许运伙出生后不久便遭命运的暴击,父母因贫染病,相继过世,他成了孤儿。幼时的苦难磨砺他生命坚毅顽强的底色,成年后如碑一样坚固的革命信仰,也是来自这份淬炼。后来,许运伙投靠伯父许景送,决心下南洋求学问、谋人生。

堂亲伯父把他当自己孩子看待,就学于南洋宿务市中华中学的许运伙,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决心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处处争当学校的先进分子,常常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恩同再造的伯父及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性格又低调谦和,总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许运伙成了校长刘春泽重点关注对象,刘春泽是旅菲华侨的进步人士,经常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和马克思理论,宣讲革命理想和道义。许运伙在校长的耳濡目染下,革命火种至此在心中萌芽,并迅速茁壮,成为一名有信仰勇追求敢担当的优秀青年。

许运伙深知,要追求革命真理,投身革命运动,就必须回国,回到跌宕迷茫的故土,因为那里才是热血呼应的地方。1936年,他秘密回国,很快被发展成为一名地下革命青年,并结识了进步人士何必然。抗战爆发后,他们俩从上海偷偷返回晋江,认识了朱汉膺、李刚,得到上级的指示,潜入石狮的坑东小学任教,以教员身份做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不久,许运伙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党员身份活跃在深沪、东石、英林沿海一带,开展抗日救国运动,革命宣传活动,培养进步青年,创建交通联络站。后来,他辗转来到东石塔头村的中山学校,频频往返塔头党支部,这是许运伙革命生涯无法绕过的地方,也是他短暂的生命里最为绚烂的篇章之一。


摄影 南山.jpg

塔头刘村刘氏祠堂


许运伙经常活动在沿海区域,塔头村是他频繁来往的地方,他在中山学校里,白天以教员的身份讲政治理想,授文化知识,晚上则注重发展革命力量,培养革命人才,经常深入到群众中间发表演说,有的是在民宅里义愤填膺,有的会在农田里大声疾呼,揭露日寇侵华暴行,控诉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讲述国民党反动派剿共罪行。许运伙经常借着月光,讲到深夜,大家也乐此不疲。1938年到1939年间,他与朱汉膺、李刚先后介绍刘偶才、刘乾隆、刘廷都、刘基固等青年才俊加入党组织,发展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壮大革命力量。1940年,他又介绍了更为年轻的刘廷如加入组织,并委派他到深沪吕宅村(许运伙的家乡)任支部书记。这些青年,纷纷成了塔头中山学校地下交通联络站的革命骨干,成了塔头地下党组织的核心人物,在闽南沿海革命的历史长卷里,他们的革命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音容笑貌,天地不朽。特别是刘廷都、刘长来、刘国良等青年志士,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即使身陷险境,仍能祭出堪比青天的气节,慷慨就义,给予后世垂范千古。

追忆许运伙在塔头的事迹,除了在培养革命优秀青年上的一片赤诚,他在泉州参与策划的一起“抢米斗争”不可不说。

1940年4月,时令不济,农民欠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投机倒把者趁火打劫,群众的生活更加艰难,一些奸商经营的粮店,开始囤积居奇,哄抬米价,倒行逆施,当时反动政府却不闻不问,坐看经济规律失衡,民不聊生。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在泉州地面上发动“抢米斗争”,目标直指反动政府和巨贾奸商的粮仓,以疏解民生疾苦。当时,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委员的许运伙率领游击队参加针对美耕米店的斗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抢米斗争”,中共塔头地下支部和人民群众也积极响应和参加,完成了重要的任务。在李刚、许运伙的指挥下,高呼“打倒奸商”等口号,冲进美耕米店,把几十包大米抬到街上分给群众。这场斗争扩大了中共的政治影响力,也引起反动派的疯狂反扑。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曾白羽被捕叛变,党员苏棠影、张剑华、吕少华等先后被捕。身处险境的许运伙,挺身而出,重新恢复党组织。同年9月,许运伙被任命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他身负重任,奔波于晋、南、惠等地,努力恢复和发展基层组织,为筹建抗日游击队做好准备工作。


摄影  南山_1.jpg

廷都中心小学新貌


对许运伙而言,塔头刘村、塔头中山学校地下交通站(今改名“廷都中心小学”)、刘廷都、刘乾隆以及那一张张可亲可敬群众的脸庞,必定是他生命里无法拂去的记忆。对塔头刘村来说,那一段段热血与烽火交加的革命岁月里,许运伙是竖在人民群众心头上的一座不朽的碑。革命的美好,是志同道合者的相遇。在这里,塔头刘村与许运伙相遇了。

1941年10月31日,许运伙召集侯如海、施赣生等到家乡吕宅村工作。中午时分,当他们准备休息时突遭国民党警察,为掩护其他同志以及秘密文件,许运伙与国民党警察展开枪战,终因寡不敌众,在搏斗中,胃部中枪血流不止,壮烈牺牲,年仅29岁。一位才华横溢的党的好儿女从此陨落,山河含悲。

1947年11月,中共闽中地委把原沿海区命名为“运伙区”。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人民政府正式把许运伙出生的村落改名“运伙村”,并建造起一座许运伙纪念亭。关于铭记,没有比名字嵌入故土更好地表达了。

烈士已成精神的丰碑,故事已换崭新的容颜,那些以烈士命名的道路、村落以及公园,他们乘载的不仅仅是记录一份荣光壮阔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向和奋斗志向。只有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应该向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