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说牛
庚子鼠年将过,辛丑牛年光临。忠诚憨厚、吃苦耐劳的老友又和我们见面了。
世人尽知,牛者,吾人类之老友也,故其形象十分熟悉而亲切。从生物学角度言之,牛属哺乳纲偶蹄目草食性反刍动物,野生牛体型硕大,勇猛无比,但被人类驯化以后,个头有所缩小,性格有所弱化。从时间上考察,牛被驯化甚早。在我国,主要有黄牛、水牛、牦牛和杂交牛等不同品种。先民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而牛与焉。在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悠久历程中,牛以自己的吃苦耐劳、诚实憨厚赢得了绝佳口碑,从而升华为文化学意义上的近乎完美的正面形象。
牛是美德象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牛是勤劳的标志,高尚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自古以来,农耕便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在北方,黄牛犁地拉车;在南方,水牛耕耘水田;在高原,牦牛吃苦耐劳。它们对人类无所求,对环境无奢望;不贪图享受,不计较得失。广袤的田野间,随处可见它们劳作的身影;崎岖的道路上,总能闻得它们辛苦的喘息。我们不惜用最美好的字眼,来歌颂赞扬我们这位忠实而沉默的老友。它们甘于奉献,不仅辛勤耕耘,还有其他多种用途。它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牛肉供人们食用,牛皮可制成皮鞋或皮包,牛骨可熬胶,牛毛、牛角可制工艺品,牛黄还可以人药,甚至牛粪都是上等农家肥料。
牛常为人牺牲。古代天子方伯诸侯等祭祀山川社稷,屠生灵以献,谓之“牺牲”。因规格不同,祭祀有“太牢”、“少牢”之别。《礼记·王制》谓:“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而牛羊猪三牲全备者,谓之太牢;只有猪羊者,曰少牢。虽仍然血腥,但比之用人来做牺牲,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只有牛领衔者可称太牢,足可见人类对它们的“青睐”与“重用”。然其是否有光荣感和使命感,却未可知。
牛性英勇无畏。冷兵器时代,有火牛阵法,在上千头牛犄角上绑上尖刀,牛尾上缚物浸油,夜间布于阵前。届时突将牛尾之物点燃,火助牛威,牛借火势则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今虽已进入现代,火牛阵法无从再展威力,但在西班牙斗牛节上,于斗牛士与斗牛的进退斗法过程中,人们还是能体味出牛的勇猛与刚烈。
李燕 国画《金牛大利图》
牛曾见证爱情。我国民间传说中,不乏浪漫故事。其中尤以牛郎织女、白蛇许仙、孟姜女哭长城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大传说最为著名。而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见诸史籍最早,并由神话转为传说,最终家喻户晓,在民间传诵了两千多年。牵牛和织女,原是天上银河系的两颗亮星。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人公的神话,可谓我国星宿神话中之硕果仅存者。在《诗经·小雅·大东》中,便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之语;汉代以后,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句。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义》中,有“使鹊为桥”的情节。综合起来,故事梗概日臻完备。到了唐代,牛郎织女传说完整形态及互为表里的“七夕乞巧”习俗,终于成熟而定型,一直流传至今日。而老牛成全和见证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堪称无名英雄。
牛乃始祖化身。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与黄帝并称我中华始祖,而炎帝却是牛首,足以说明牛在先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牛曾孕育文化。由于牛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受到先民的垂青与重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书写方式主要是用刀刻于龟甲与兽骨之上,而兽骨以牛肩胛骨最为常见。所以,牛骨堪称最早的文字承载物之一。在成语、俗语中,带“牛”字的也不胜枚举。如初生牛犊不怕虎、牛刀小试、牛肥马壮、气壮如牛、疱丁解牛、牛衣对泣、吴牛喘月等;作为偏旁部首,以牛为偏旁的字也有很多。据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牛为偏旁的字有44个,常用的有告、物、牧、犁、特、犟、牺、牲、牝、牡、靠等。
马书强 国画《奔牛》
牛曾伴随智慧。在我国,老子驭青牛出函谷关,入秦西游的故事,几乎是尽人皆知。《史记》有载,而东晋道士葛洪撰《神仙传》记之更详。据《神仙传·西度函关尹喜问道》,函谷关尹名喜,嗜读古书,施德行仁,损身济物,不求闻达。每夜仰观乾象,见紫气渐逼,长有丈余,飞入关来。喜曰:朝夕必有异人至此。乃命洒扫四十里以待。二十日甲子,老子乘舆,驾青牛,叩关欲度。喜曰:“我今得见圣人矣!”即具朝服出迎,跪伏叩头,并再拜曰:“敢问神入姓氏,可得闻乎?”老君曰:“吾姓字渺渺,从劫至劫,不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皆号吾为老子。“喜于是就官舍,设坐供养,行弟子礼。于是老子尽传以内修外炼,度世之法。中有九丹八石,玉醲金液,治病养性,谷绝变化,役使鬼神之法术。喜退而书之,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喜又请教诫,老子授之五千余言,即今日所见《道德经》。老子遂自驭青牛西行而去。“紫气东来”之典,即出于此。
牛可衍生艺术。由于牛与我们关系密切,形象美好,所以,自古便成为艺术家笔下的模特,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唐代著名画家韩滉所作《五牛图》,为其中最为著名者;现代画家李可染,便以画牛而著称,其杰作《九牛图》、《水牛赞》等,均已成为美坛瑰宝。诗人咏牛之作也不胜枚举。尤以宋人李纲所作《病牛》最为知名。诗曰:“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将牛的艰辛与高尚描写得淋漓尽致,读罢令人伤感。有关牛的对联也不少,如“旧俗已随鼠年去,新风伴着牛年来”、“鼠影退去干谷实,牛步走来万木华”等等。随着牛年的到来,以牛为主人公的对联又可大展其用也。
徐进 漫画《牛耕沃野神州绿》
牛不仅在我国地位尊崇,在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也一直享受着世人尊敬。在西方,牛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早在古埃及时期,便已形成。据《圣经·出埃及记》载,以色列人由于从埃及出奔不久,就利用黄金打造了金牛犊,当作耶和华上帝的形象来膜拜,尽管招致上帝的惩罚,但表明他们尚未摆脱从埃及耳濡目染的习俗。在印度教中,牛是不可侵犯的圣物,因为牛是印度教中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的坐骑。所以,印度教信众不可食牛肉。牛甚至被人们敬为“神牛”,不准鞭打、伤害和役用,更不能宰杀吃肉。逢年过节,要举行敬牛仪式,在公路上或闹市区遇到“神牛”,不论行人还是车辆,都要绕道回避;牛兄弟悠哉游哉,怡然自得,更无性命之虞,故而,印度堪称牛之天堂也。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牛为我们辛勤付出,任劳任怨,但因过于憨厚,忍耐力超强,反而更容易被人们侵害。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牛得到的待遇与其贡献大不相符。在十二生肖排列时,一身劣迹的老鼠,竟排在牛之前而位居其首,便是对牛不公的现实例证。
关于将老鼠排在牛前的理由,大致有两说。一是根据动物每日活动之时间而确定。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12个时辰,而每个时辰相当于当今之两小时。夜晚11时至凌晨1时为子时,此时鼠类最为活跃,故而排在最前;凌晨1时至3时为丑时,牛类反刍正酣;3时至5时为寅时,猛虎正四处游荡觅食;5时至7时为卯时,朝阳尚未升起,月亮尚在天边,此时玉兔正忙捣药;7时至9时为辰时,正是神龙腾雾播雨之时;9时至11时为巳时,蛇类始活跃;11时至13时为午时,阳气正盛,为天马行空之际遇;13时至15时为未时,羊在食草;15时至17时为申时,此刻猴辈最为活跃;17时至19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始归巢;19时至21时为戌时,犬开始守夜;21时至23时为亥时,猪类正鼾睡。另一说,先人在安排十二生肖顺序时,考虑到这十二种动物的足趾有单数(奇)和双数(偶)之别,便依其足趾之奇、偶,予以参差排列。其他十一种动物,不管四足还是二足,其足趾数前后或左右皆一致。比如,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狗五趾(奇)、猪四趾(偶)。唯独鼠是前足四趾、后足五趾,奇偶同体,不好安排,只能将其列于首席。但无论有何种理由,将老鼠排在牛前,都有对牛不公正之嫌。而俗语所云之:“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便是长期以来牛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每每与它们平静麻木而憨厚无邪的眼神对视,一种愧疚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李燕 书法《福牛迎春》
又逢牛年,使我们更加关注有关牛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喜欢牛,赞赏牛,而另一方面,因牛对人的忠诚已达到愚蠢的境地,反而常遭轻视甚至贬斥。比如,人们形容愚笨者为“蠢牛”;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语意时,便认为是在“对牛弹琴”;形容貌丑或宵小为“牛鬼蛇神”等等,毫无友好之善意;因草营养含量低,所以牛只能依仗其四个胃囊,靠加大食量且不得不经常反刍以助消化,因而,民间总讥笑能吃者为“牛腹”,称豪饮者为“牛饮”;形容脾气大者为“牛脾气”;形容行动迟缓者“牛步迟迟”;尽管牛从不夸口,但不知何故,我们习惯于称夸耀不实者为“吹牛”、“牛皮”、“牛哄哄”等;更有甚者,称倒卖火车票、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党”,对牛而言,真是千古奇冤;而形容两件事毫不相干为“牛头不对马嘴”;形容不知变通者为“钻牛角尖”;以“泥牛入海”指代一去无返等,也是对牛的大不敬。
过去的遗憾无法改变,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创造未来。在鼠牛两年之交,我们最应做的,就是要惩治恶鼠,扶持憨牛,不能再让“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的悲剧无限期重演下去,不使忠厚老实之辈蒙冤吃亏,让世界更美好,让社会更公平。
(作者为北京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员,出版文史著述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