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甘愿征战血染衣——记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

未命名-6.jpg


2020年1月1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五集纪录片《华侨华人与共和国》,在第一集《迎接黎明》中,热情讴歌了福建漳州籍印尼归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光辉事迹。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这是李林就读上海爱国女中时奋笔疾书的抗倭誓言。为实现这一誓言,李林少年回国,参加救亡运动;为实现这一誓言,李林投笔从戎,驰骋疆场;最终,她以不到25岁的青春年华壮烈殉国,践行了这一誓言。

这位曾让日寇胆战心惊的女英雄,究竟经历了怎样短暂而传奇的人生?


遭遗弃 被收养 漂洋回国

李林1915年11月出生于福建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海市)。她出生40天后,被亲生父母遗弃于漳州塔口庵,华侨家属陈茶捡到并领养了她,起名“李翠英”。3岁时,她随养母到南洋荷属爪哇(印尼)投奔养父。养父李瑞奇在当地开设了瑞南股份公司(经营杂货)和瑞林独股公司(经营中药和食什),并担任华侨团体“外南梦”委员会主席。他极为关心华侨子弟教育,带头集资兴办了“中华学校”,亲任董事长。李翠英9岁时改学名为“李秀若”,并就读于父亲创办的学校。

当时,爪哇是荷兰殖民地,华侨非常受歧视,统治者曾对华侨展开过几次大屠杀。在此种境况下成长的李秀若,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民族意识,她常常独自跑到沙滩上,隔海遥望祖国的方向,或许,她认为回到祖国就远离了异族的欺压 。1929年冬,14岁的李秀若,带着继续求学的心愿,怀着对殖民者的满腔愤恨,和对祖国的无限憧憬,由养母陪同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开始居住在今龙海市石码镇,并在石码念私塾。


搞学运 立宏志  如愿入党

1930年秋,李秀若因归国侨生身份,进入厦门集美学校。她学习优秀,热心社团活动,据1931年3月出版的《集美周刊》第8卷265期报道:“李秀若等19人当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代表,组成了学生自治代表会。”她深受校主陈嘉庚爱国思想濡染,加入“抗日救国会义勇队”。她喜欢文艺,梦想成为文学家,还热衷体育运动。毕业时,她在与七位同学的合影上题写诗句:“读同窗,梦连床,莫忘当日书声灯光。”

1934年春,李秀若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女中。学习之余,因倾慕“辛亥三杰”之一的“鉴湖女侠”秋瑾的英雄情怀,她常到西湖秋瑾墓瞻仰凭吊,并抄录了秋瑾诗:“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她甚至专门定制了一套“秋瑾装”,留一头短发,像假小子似的,努力展现阳刚之气。

“九一八”事变后,李秀若慕名转学到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中,参加了“抗日救亡青年团”,她激动地说:“我现在不再是一个人了,而是整个革命组织的一个小细胞了。”星期天,许多同学都去市区逛外滩,游“大世界”,她却常常到四马路书店看书,从进步书刊中探知祖国富强的方法,也愈加坚定了她抗日救国的愿望。在作文《读<木兰辞>有感》中,她以诗明志:“木兰替父赴战场,红妆挥戈胜儿郎。卫国何须分男女,誓以我血荐炎黄。”并写下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1936年暑假,她参加上海学联的大中学生暑期抗日宣传团,当沿着沪杭铁路抵达松江时,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并由军警将他们遣返回学校。

迫于国民党的高压,学校准备开除李秀若等人,李秀若的同学贾唯英回忆说:“我俩向往‘五四’和‘一二·九’运动的发祥地北平,决定转学北平。”临行前,李秀若想改名字,她对好友高慧芳说:“我这个‘秀若’不符合我的个性,你看改个什么名字为好?”高慧芳想起李秀若非常敬佩列宁,便建议道:“你敬佩列宁,就用列宁的中文译音,再结合你的姓,叫‘李林’,怎么样?”于是,1936年7月,李秀若用李林的名字入读北平民国学院政治系,并加入了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同年11月,“七君子”事件爆发,北平学联为此于12月12日上午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总指挥为黄敬、李昌,李林担任游行总旗手。李林叮嘱同学道:“如果我倒下,请你们立即接过去,红旗决不能倒!”在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时,她头部遭到警棍重击,殷红的鲜血一滴滴洒落在她脖颈间雪白的围巾上,洒落在她怀中的旗帜上。她忍着剧痛,和同学们高喊着:“立即释放上海爱国七领袖!”“要求政府与日本绝交!”“拥护二十九军将士保卫华北!”等口号,仍高擎红旗,胜利完成了游行。下午,北平市长秦德纯接见了游行学生,盛赞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学生运动的浪潮锻炼了李林,这次示威游行过后不久,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


受军训 赴前线 组建队伍

1936年底,李林在给中央妇委会的信中写道:“做一个大学生,我不认为是光荣,我迫切要求参加实际工作。”她响应中共北平市委号召,投笔从戎,奔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为学习骑术,李林曾一次次摔下马,但她跌马之后仍坚持训练,最终,她的骑术越来越好,还能在马背上使用双枪,展现了一般女生所不及的勇敢和胆识。她被任命为中共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子第11连党支部书记。其间,她大胆吸收了很多先进学员参加共产党,使得党在山西牺盟会的影响日益壮大。在这里,李林成为一个政治与军事复合型人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此时,李林已提前结束军训。因李林具有归侨与大学生双重身份,且卓有见识,是难得的人才,加之又是女性,上级组织将其调入牺盟总会工作,既安全又利于职位提升。而李林坚决向上级请求:“请组织决定,把我留下来,和你们一起上前线!”据原晋绥边委书记赵仲池在《奔驰在长城内外的女英雄——李林同志牺牲二十周年纪念》一文中记载:“在她的坚决要求下,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她了。”7月20日,李林以牺盟会大同中心区领导成员和中共雁北工委领导成员的双重身份被派到大同。其间,她建立了一支主要由农民和窑工组成的120人的“大同农民抗日自卫队”。

1937年9月,大同失守,李林选择留在雁北,任县妇救会秘书兼县武装部长,继续组织民众,发动游击战争。

1937年11月,年方22岁的李林在偏关创建了有200多人的晋绥第八抗日游击支队,担任支队长兼政治主任,从此开始了她短暂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华侨抗日女游击队长。


杀敌寇 建骑兵 屡建奇功

1938年4月起,李林开始率队转战晋绥多地,创造了一系列著名战例。

威远堡夺枪——一支200余人的队伍,缺少足够的枪支弹药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月23日,队伍行进到右玉县威远堡村外时,看见一座又厚又高的土堡,经侦查,这里是日伪一个屯藏物资和军火的据点,里面有20多个伪军。“夺枪?打一仗!”“啪、啪”,随着李林手中的枪响,堡墙上巡视的两个伪军应声倒地。随后,李林率队伍猛冲而入,枪声大作,伪军夺门而逃。她带领战士们出击追赶,而后夺取了堡内大量的枪支弹药。队伍得到了军火补充,战士们喜笑颜开。

天成村夺马——枪支弹药有了,但新的困境随之而来:绥远地区道路崎岖,部队负重远行,不但不利于战事,闯关越线也极不顺畅。一天,部队行经凉城岱海天成村时,发现在此驻有一个伪军骑兵中队。李林当机立断,趁敌不备猛然发起进攻,给伪军以大量杀伤,疲敌狼狈逃走。半小时之后,一场夺马之战胜利结束,26名伪军毙命,120余匹勇猛无比的二代杂交蒙古马被缴获。战士们全都骑上马,步兵变成了骑兵,行军作战轻便起来,从容突破了日军一道道防线,锐不可当。天成村夺马,李林一战成名。兴奋的李林,写下了诗歌《心爱的战马》,其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当黄色的风沙吹起在沙滩上/我的战马快如飞/飞过山岳/飞过平川/风啊/我和你比一比/敌寇的血/染红了我的马蹄/敌寇的头/滚在我的脚底

常流水拔据点——1938年6月,第八支队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雁北第6支队骑兵营(下辖四个连),李林任营教导员。她骑着一匹雄壮高大的战马“菊花青”,手执双枪,英姿飒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1938年7月,李林受命率骑兵营护送中共北方局一个高级别工作团北上,待工作团完成任务后再掩护工作团返回雁北右玉县。李林率部队一日行军70公里,向北突破日军封锁线,将工作团顺利送到绥南,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护送任务。当时,日军占领了大同西部常流水村附近的四老沟煤矿,为了保卫四老沟,并进而采掘附近的挖金湾矿,日军派100多人,携两挺重机枪,在村中部地势较高处的大院设立了据点,并在相隔不远处建了一个炮楼。为了摧毁这个据点。李林通过侦察班的探路,并与村内的地下党取得联系,作了周密的分析研究,率部队一昼夜行军100公里,赶到常流水日军据点。趁敌军熟睡之机,打了个措手不及,仅用半小时就歼灭敌军近百人,轻重武器全部席卷而去。待日军主力收缩到大同附近,李林又率队退回绥南,护送工作团南下,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护送任务。资料显示,日军虽然于三日后又返回常流水,重建了据点,但从此谨守严防,不敢扰民,而且,开掘挖金湾煤矿的计划就此打消。常流水一战,李林一战立威。  

随后,神勇的骑兵营在李林的指挥下,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屡出奇兵,机动作战,斩获颇丰: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将日军在绥蒙高原上的20多处据点、火车站捣毁,缴获了大量武器、战马及军用物资。李林领导的第八游击支队被评为模范支队,获得中共晋绥边委的嘉奖。

对这位用兵灵活果断,主动作战,且屡战屡胜的女英雄,英国记者对她进行了专门采访。山西省政府的《牺牲救国》报和二战区的《阵中日报》分别推出《女英雄李林》专版。阎锡山领导下的山西电影社还专门拍摄了李林在马上奔驰的纪录片,在二战区各地放映。

而日寇对这位骁勇善战的女英雄又恨又怕,给她起了“顽皮女太君”的外号,并把李林的名字登上了悬赏簿:先是无论死活,得李林者,可得与其身体同重量的大洋;继而改为必须要活的,谁捉拿了李林,既可领取蒙疆联合委员会的5000元蒙币,也可领取驻大同日军总部的5000元大洋。日寇还派出谍报人员化装成难民、乞丐、小商贩等,四处刺探消息,但在边区群众的一次次掩护下,李林总是化险为夷。 


回地方 扩部队 威名再震

1938年7月26日,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在平鲁成立了“晋绥边牺盟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雁北、绥南新区的工作。在“以完成任务出色”而表彰了李林和她的队伍之后,八路军120师政委关向应、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决定,因日寇高额悬赏李林,对于一个女华侨、女英雄,组织有责任实施保护,将李林调回边区机关,任命为组织委员,兼管边区地方军事。性格倔强的李林只得服从安排,从叱咤疆场的李教导员,变成了在地方工作的李委员。1938年底,李林与志同道合的边委屈健(建国后任国家水利水电部农水局局长(副部级))结婚。

晋绥边区只有一个保卫机关的政卫排。李林提出,既然是部队,就不能只是保卫,要出击作战;既然需要出击作战,就需要扩军。经上级领导同意,很快,李林就招兵买马,把政卫排扩建为政卫连,共有“一骑二步”三个排。在晋绥边组织委员任上,李林率领这支部队又打了许多仗,当了文官的李林,威名再震。

1939年3月28日,阎锡山举行由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参加的“秋林会议”,由于李林在雁北抗日的功绩,被特邀参加,也是会议中唯一的女将。听到阎锡山的手下污蔑八路军和新军“游而不击,空耗粮饷”时,李林拍案而起,两次演讲,列举了她在绥南的系列战例,和晋绥边区的困境,并反问道:“敌人对我5000大洋的悬赏至今也没解除,回到我们自家的会上反倒成了游而不击?”有力驳斥了反对派的诬蔑。阎锡山曾有意调李林到长官公署工作,李林不为所动。

e139a21355e347c8b91065d767c1c784_th.jpg

李林(前排右二)


1939年10月,日寇在雁北发动第七次大“扫荡”。这一次,日军调集2000余人,兵分七路,来势凶猛,将晋绥边区首脑机关和120师独立6支队主力包围在洪涛山地区,形势危急。当时,处于包围圈外的只有李林率领的边委政卫连。李林审时度势,和屈健、柏玉生等边区领导决定,主动出击,“围魏救赵”,奔袭岱岳。遂率部队连夜突破封锁线,行军百里,如神兵天降,直杀向岱岳镇。由于是要吸引日军主力回援,李林这一仗故意虚张声势,冲进岱岳到处放枪。据点日军从梦中惊醒,不知来了多少八路军,一面负隅顽抗,一面向大同日军本部求援。岱岳车站是日军北同蒲线的军事、物资重要枢纽,此处如有闪失,北同蒲线将全面瘫痪,当地驻军将遭受重创。因而,大同日军立刻派出铁道铁甲车,顺同蒲路前来增援,又派出空军助阵。因铁路早被破坏,铁甲车受阻不能前进;又因敌我混战,空军也不敢胡乱攻击。日军只得将参加扫荡的部队调回增援岱岳。李林见目的已达到,遂率部向东北撤退,摆脱了日军追击。这次战斗迫使日军回援,保住了雁北党政机关,取得了反“扫荡”胜利。这是李林脱离部队,调到地方后的又一杰作。

1940年1月,中共领导的晋西北行政机构成立,李林任晋绥第11专署秘书主任,兼晋西北行署委员,由党职军职转为纯行政干部。在成立大会上,贺龙对她盛赞不已,亲赠她一把小八音手枪,并特别向全体委员介绍李林:“这是我们的女英雄!一个女同志,归国华侨大学生,能带着骑兵部队与日本鬼子打仗,打出了威风,很不简单!值得大家学习。”


解危难 挺身出 壮烈殉国

李林最后一战,是1940年4月26日,晋绥边区第九次反“围剿”战。

这一次,日军出动12000余人将我军700人包围,危急关头,为了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突围,李林提出由政卫连中的骑兵排出击吸引日军火力,另两个排掩护队伍反方向突围的方案。很显然,骑兵排绝无生还的可能,谁带骑兵排吸引敌火力呢?“这个部队我熟悉,我去指挥吧!”是李林!是已怀有三个月身孕的李林!

当李林跃上她的“菊花青”战马,由20多名男战士、10多名女战士组成的骑兵排同时跃身上马。一支不满40人的小小骑兵队与12000敌军的惨烈对决由此拉开。

趁着夜色,李林的骑兵排在马尾上绑好了树枝,刮起漫天的尘土,利用这个烟雾弹,他们杀声震天,子弹横飞,先打北,又打南,再打东,专向日军的火力中心冲击。为减少身后战士们的伤亡,李林一抖双缰,在马上站立,左右开弓向日军射击。她身后的战士们在李林的掩护下,也极尽勇猛地形成火力交叉配置。如此猛烈的出击方式,使日军误以为这就是急于突围的大部队,于是,将南北两山全部的火力都调集过来,开始围追李林和她的战士们。就这样,绝地重生,大部队从西南山缺口胜利突围。

此时,天已大亮,李林率所余骑兵已全力冲出日军的第二层包围圈,她若及时向北转移,便可安全脱身。但她听到西边山间仍有零星枪响,哪里放心得下?“我们需要二次反攻,继续掩护我们的突围队伍!”李林双腿一夹,“菊花青”腾空而起,十几骑人马迅疾跟进。日军不得不再次部署包围,集中力量来对付这一股威猛骑兵。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由于众寡悬殊,打到最后,李林的战马中弹倒地,她滚落下马,身边的战士们也相继中弹牺牲,只剩下李林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此时,她的手臂、胸部、腹部和腿部负伤十余处,只能拖着身子蜷伏在一间小庙旁。在她毙杀日军6人之后,驳壳枪子弹已打光,小八音枪里也只剩下一粒子弹。在敌人狂叫“抓活的”的声浪中,李林自知已无力再突围,她宁死不屈,毅然扣动扳机,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入自己的颌下,壮烈殉国。

李林的遗体被抬回郭家窑村,当地老乡从五里之外挑来清水擦洗她的身体,然后,用白粗布将李林紧紧包裹入殓,藏在窑洞里。1940年5月1日,李林殉国第六天,当地数千名抗日军民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在洪涛山区东石湖村高山脚下,建造了李林烈士墓。墓碑上刻着:“浩气贯洪涛,碧血染桑乾。忠勇报国志,永活在人间。”李林牺牲时的血衣几经辗转,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李林牺牲后,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从延安发来唁电,称她“不仅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晋西北区党委《新西北报》在《悼李林同志》的社论中,高度评价说:“有不少民族女英雄……但能指挥武装部队,领导工农群众与敌人冲锋陷阵、血肉相拼,一直坚持三年之久,创造了辉煌永远不可磨灭战绩的,恐怕只有李林同志了……李林同志的一生历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斗争史,她的死,无疑是国家的一个大的不幸和损失。”延安《新中华报》、《中国妇女》杂志,重庆《新华日报》等许多报刊,都登载了李林的英雄事迹,悼念这位抗日女英雄。

……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访问山西大同时,说到:“华侨女学生李林,不到后方做官,坚持前线抗战,要给她树碑,还要给她写传记,她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血染征衣凝铁骨,山河静穆有啼痕。熊熊的抗日烽火早已熄灭,英雄的名字依然长存人间。李林,这位漳州籍抗日女英雄的名字,早已载入华侨抗战救国的史册,写进祖国抗日英烈的名录,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她的一颗爱国之心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也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