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内容
人工天河红旗渠
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外国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60年前,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干旱缺水、十年九旱的恶劣生存环境,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修成了一道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十年的艰辛与砥砺,十年的心血与智慧,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把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插向太行山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
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缺水、盼水、求水、找水是旧林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明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旧林县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旱情138次,大旱所致的绝收38次,人相食5次。因为干旱缺水,林县人食不果腹,不得不背井离乡,走上了筚路蓝缕的外出逃荒之路,有的人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民国九年,桑耳庄村的桑林茂老汉外出至4公里远的黄崖泉担水,单是排队就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回来后儿媳妇心疼公爹,赶忙接过公爹肩上的担子。没成想,地上的一个小石头把她绊倒,一担水洒了个精光。回到家中,全家人都没有责怪儿媳妇,可是儿媳妇却羞愧难当,更觉得日子没有过下去的希望,竟然悬梁自尽。最后,全家人埋葬了儿媳妇的尸体,走上了外出逃荒的道路,至今音信全无。今天,我们无法想象一担水的倾覆居然能够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居然会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苦难。但是,干旱缺水留给林县的,就是这样一幅幅悲惨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历史图景。
大自然给了林县人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生存条件,它不可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的思想,人的行动。面对严峻的缺水现状,祖祖辈辈的林县人民打旱井、修水塘、引山泉,与缺水的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最早的一条渠可以上溯到元代修建的天平渠,截止到修建红旗渠前夕,林县共修建大小渠道97条,中型水库3座,30000多眼水井。然而,1959年的一场大旱,使林县修成的渠道无水可蓄、水库无水可饮、打下的旱井完全干涸。严峻的现状使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清醒的意识到,过去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是在境内拆东墙、补西墙,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要想从源头上解决缺水的问题,就必须把目光放向境外去找水。
1959年6月,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一班技术人员,到林县隔壁的山西省平顺县去勘探水源。当看到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时,杨贵一行人十分激动——位于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量丰沛,而且,海拔高度刚好可以满足林县人民自然灌流的需求。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林县县委一面向上级部门报送请示,一面立即组织设计人员完成了第一张引漳入林总干渠的示意图。在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山西省委的无私支持下,林县人民热切期盼的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11日正式动工。
1960年2月11日,3.7万名修渠大军高举红旗,自己带着干粮,自己推着行李,自己扛着修渠所用的工具向太行山进军。
当时,正是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能够给予林县的支持少之又少,林县人民说:“我们修自己的渠,引自己的水,造福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凭什么要向国家伸手。”于是,他们没有石灰自己烧,十年修渠共使用石灰14.5万吨,全部由自己烧制;没有水泥自己制,水泥的总用量是6705吨,77%都是由自己烧制而成;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住宿场所,就山崖安家;饿了就上山摘野菜、下河捞水草充饥。十年修渠,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林县人民自筹5839.66万元,占总数的85.06%。正所谓——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林县人民在苦干实干中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诠释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且也被世界人民所感动。一位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回忆:2018年,她接待了一个来自东欧摩尔多瓦的考察团。15位代表在看到红旗渠数据统计的时候感慨万千,有两位女代表当场潸然泪下。她们说:“这组数据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国际歌》中的一句话:‘要创造人民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其中的一位代表说:“以后,我回到家乡,当我睡不着觉的时候,我一定要打开窗子,我要看向东方,因为那里是中国!”其实,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物质上的强大只能为其贴上一个叫做“富有”的标签,只有精神上的强大才配得起支撑“伟大”这个字眼,才真正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同。红旗渠就是中国力量、中国强大的一例佐证,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笔重要财富。
胸怀梦想,付诸行动,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坚韧不拔,林县人民苦战十年终于修成了红旗渠,成就了“水”的梦想。红旗渠的建成,对林州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一是解决了50多万人吃水、50多万亩粮田灌溉的问题,改善了林州的生态环境,为林州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解放了林县人的思想,彻底改变了林县人的发展观念,坚定了林州人的自信,为建筑业、工业、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三是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持续改善自己的生活,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而且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知、所感悟,是讲述好中国故事的鲜活事例。如今,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已近60年,这些年来,林州人民与时俱进,又为红旗渠精神作出新的传承。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林州人民继上世纪60年代“战太行”后,又开启了80年代“出太行”,90年代“富太行”,新时代“美太行”的新征程,他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诚然,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了改变生存环境,为了强民富民而孜孜以求、勇猛进击、不懈奋斗的缩影。在红旗渠修建的背后,蕴藏着一群群鲜活的人性和真挚的人情,曾经的一代人用双手创造了一种奇迹,用意志缔造着一种精神。如今,快60年过去了,那条蓝色的水长城依旧稳稳地镶嵌在太行山的腰际之间,而红旗渠精神也必然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踏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红旗渠,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