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大美铜梁龙

作者简介:刘建春,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已出版诗、散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等10余部。曾获首届重庆小说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

铜梁的龙舞表演,摄人心魄,令人震撼。它以工艺制作的宏大奇巧、精致艳丽,表演的气势恢弘、绚烂多姿而蜚声海内外,被列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铜梁大舞,不仅春节舞,元宵节也舞。我们为领略铜梁龙文化的风采,走进铜梁博物馆,见证了这个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铜梁龙舞的神奇绝活,各种大蠕龙、火龙、竞技龙、稻草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竹梆龙、荷花龙等,在各种演艺活动中,精彩纷呈,美轮美奂……

我留恋在这些龙舞中间,心情久久不能自已。当我步出博物馆,冬日的阳光正温煦地洒满大地,我伸开双手,贪婪的把一缕缕阳光捧进怀里,轻轻揉搓着,我要让阳光把尘封的底片重新冲洗,让岁月反刍时光的碎片,打开关于龙的记忆……

重庆,上世纪60年代初。

在我居住的大坪七牌坊这条街上,耸立着七座牌坊,上面雕刻着各种龙、凤、麒麟、鹿、鱼,也有荷花、牡丹、松鹤、梅兰竹菊等,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是那龙的雕塑,昂首东方,意欲驱云驾雾,腾飞太空,翱翔寰宇,撼摇山河,大有一种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

 “龙凤呈祥”,我小时候读书时最喜欢的成语。那时,我常常和街坊邻里的孩子们一起,每逢节假日都要把男女分成“龙队” 和“凤队”,两队人马在牌坊下嘻戏、打闹,围着牌坊斗鸡鸡、丢手绢。不管我们如何淘气,甚至在大人的厉声呵斥下依然我行我素,在牌坊下任意调皮捣蛋,为争输赢大动干戈,却没有一个人跌倒和摔伤。我想,是牌坊上的龙雕在护佑着我们,我们才能平安无恙,才能快乐无忧。

摄影:李兴第8f962c7f6736b591863bd9c8ff99452.jpg

摄影/李兴第


铜梁文化馆供图76dbcc44ce70d55f7fe443b52d55880.jpg

摄影/李兴第


牌坊上那些传神的龙的雕塑,深深映入了我的脑际,也伴随我走过了快乐的童年。

但遗憾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七牌坊却因“破四旧”时被彻底毁坏,最后一座牌坊也在10年后被拆,那一条条刚健有力、美丽皎洁的雕龙也随之灰飞烟灭。牌坊被拆的那一刻,宛如腊月的寒风,冰冷了我们的心。

成年后,我步入新闻单位,频频往返于祖国各地,目睹了更多的龙雕,其宏大与精美都远远超过我家门前的牌坊雕龙,像上海的豫园龙墙的5条雕龙、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等,这些色彩绚丽,古朴典雅,姿势生动,光彩照人的龙雕,像一根根定海神针,护佑着我们的家园,也像一种文化符号,深深植入了我的血脉,无论在国内走南闯北,甚至漂泊异域海外,想到龙雕,似乎就有一种平安祥和之感,一种砥砺前行的“龙马精神”。


纽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农历腊月间,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却负笈远走大洋彼岸,像一条小龙,离开了土生土长的桑梓之地,怀揣绮丽的梦想,游到了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的纽约。

此时的纽约,正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风雪,天寒地冻、朔风凛冽,纷纷扬扬的晶莹雪花铺天盖地,大道上、屋顶上、树梢上全都铺满了厚厚的积雪。望着漫天飞雪,我有了一种强烈的孤独和失落感,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在我居住的对面,一家华人的旅馆里,屋檐下悬吊着一个个大红灯笼。瞬间,我像又回到了故乡,那一点点红色,让我看见了风雪不能摧毁生命的绿荫,却能使心灵的花朵更加红艳;也让我看见了至爱的亲情,看见了温馨的家。

倏然,几行诗句跳入了我的眼帘:

即使千年以后,

阳光融化了厚厚的积雪,

大地露出光裸裸的褐色岩石,

我也不会忘记,

雪地里曾绽放出嫣红的花朵……

一个多月以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走在唐人街上,目睹各大铺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喜气洋洋,红红火火,一片中国红,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心里又有了一种思家的淡淡忧愁。


摄影:李兴第268e2c6d15d10e6547366f5562c75c6.jpg

铜梁文化馆供图


突然,街上传来一阵锣鼓喧闹声,庆祝春节大游行的舞龙表演开始了:十几个青年小伙,身着金黄色的民族服装,共同擎着一条金色的巨龙,蜿蜒几十米,在旁观人群的欢呼和喝彩声中,他们上下舞动,左右摇晃,巨龙就像一条活龙,“撼摇霹雳震山河”,在唐人街迤逦前行。

天空撒下来五颜六色的彩花,火红的、金黄的、碧绿的、天蓝的……飘在了欢乐的人群的身上。    

我仰头回望,唐人街人流滚滚,熙熙攘攘,就像一条刚刚苏醒的东方巨龙,在唐人街缓缓流动。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自家门前被摧毁的牌坊上的雕龙又复活了,潇洒的游弋在纽约的唐人街上。真是“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铜梁,2021年年末。

如今的铜梁,到处都有关于龙的故事和传说,无论是在明月广场、人民公园,还是玄天湖、荷花园,在铜梁的1300平方公里的山水间,你都能看见龙的身影,听见龙的吟啸……

黄廷炎是铜梁龙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谈到铜梁龙舞,几乎绕不开他。午时,见到他,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尤其是那一双眼睛,像是被龙的精气神浸浴过,炯炯有神。你全然看不出黄老已是耄耋之年的人,说起龙舞,滔滔不绝……

黄廷炎出生于铜梁安居古镇。建于明朝的安居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年文脉润古镇,也润泽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廷炎。11岁时,黄廷炎就在安居镇跟随老艺人舞彩龙、打锣鼓。14岁时,就成了铜梁县川剧团最小的团员,从娃娃生到武生,直到剧团编导。勤奋好学,加之天生的悟性,他很快成为剧团的台柱子。但龙舞的发展也几起几落,在“文革”中更是一度濒临夭折的边缘。一直到1988年,适逢改革开放,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龙舞表演有了一次进京参加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机会,黄廷炎作为川剧编导,参与对龙舞动作的重新设计。

他在原有的民间杂耍基础上,加入了川剧中的音乐、舞步和场景,使铜梁龙舞在改革中独具特色,实现了华丽转身,一鸣惊人,夺得当年国际旅游年的金奖。从此,铜梁龙舞从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登上了舞蹈艺术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华龙舞的“领头羊”。黄廷炎编排的舞龙动作也开始引领全国龙舞的方向,并在全国龙舞表演及世界各地大放异彩——          

以气贯长虹之势,四次在天安门举行的国庆大典上龙腾盛世、普天同庆;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世园会上惊艳亮相,美得夺目;

远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向全世界舞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民族魂;

2018年元旦,龙腾纽约,舞动世界,铜梁龙舞首次登上著名的纽约时报广场,代表中国向全世界传递新年祝福……

这项由古人在逢年过节时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保佑家人平安吉祥的龙舞祭祀活动,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一遇元宵,便“东风夜放花千树”,花灯灿烂,喧阗街市,辉煌达旦,“一夜鱼龙舞”。这巨大的神灵已穿越中华民族千万年的历史烟云,在神州大地上盘旋翻腾,高高飞翔,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华夏子孙心中的图腾。如今,经过黄廷炎及他的团队精心打造,重新改装,各种龙舞的表演,已经达到无与伦比的极致美。龙舞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基因,也深深地植根在每一个铜梁人的心中。

“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象征着中华民族,舞龙是在歌颂我们的中华民族。所以,我们传承人就有这个义务和职责,辈辈代代把中华第一龙继续舞下去。”

为赓续千年文脉,使之薪火相传,黄廷炎用他的行动,践行了他的誓言。在学校、在村庄、在社区,甚至在国外,都留下了黄廷炎教学的身影。“只要我走得动,就要把龙舞传承下去。如今,我们铜梁人哪个镇哪个村哪个人不会舞两下子!人人会舞!”

2019年,24个来自铜梁二中、平均年龄为17岁的小伙子,将《龙把子》舞用高难度的肢体语言再现了数百年来舞龙人的精彩,斩获第十八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

也是这一年,已经78岁高龄的黄廷炎以他对铜梁龙舞的卓越贡献荣获“2017——2018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在颁奖晚会上,黄廷炎身穿红色服装,头戴蓝色龙帽,舞动龙珠,带动两条铜梁竞技龙奔涌而出,“蛟龙出水翻江倒海,龙翔九天扶摇腾飞”。 两条巨龙上下翻腾,左右摇摆,宛如巨龙潜海,龙腾太空,完美呈现了龙的风采,龙的力量,昭示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龙的精神!

铜梁文化馆供图72ad3c3401df4589c70fd3803720f8e.jpg

黄廷炎龙舞表演   铜梁文化馆供图


铜梁龙,舞起来,舞起来,舞出风调雨顺!舞出五谷丰登!舞出健康吉祥!舞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