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印尼民歌唱遍中华大地——写在歌唱家、教授陈蓉蓉 80 寿诞之日
在棉兰上高中时的陈蓉蓉
陈蓉蓉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10周年了,她是2010年3月28日去世的。原本我这篇文章是想在她逝世10周年的日子完成的。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的采访、收集资料、写作计划也暂时搁浅。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动笔的愿望又强烈起来。经过一番走访、电话采访、查阅资料、静心思考……终于如愿以偿把文章写完。今年10月11日是陈老师80岁寿辰,我想此时能发表这篇文章,也是文逢其时,天遂人愿,是对陈老师在天之灵的告慰,也是对她如歌之生命的追思和缅怀吧——“斯人已去,歌声长存”。
她是全家8个姐弟中
第一个回到中国的
陈蓉蓉1940年10月11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棉兰市,祖籍福建莆田。她是华侨第二代。陈蓉蓉的父亲陈熙,是上世纪30年代厦门大学中文专业高才生,学生时代要求进步,因积极参加学运,反对腐败政府的统治,遭威胁逼迫,只身逃到苏门答腊岛的棉兰,投亲谋生。陈熙善良正直,为人忠厚,而且,文学功底好,又能书会画。妻子张翠珠是印尼第四代华侨,温柔贤惠,乐观开朗,还能歌善舞,音乐天赋突出。夫妇俩都是教师,陈熙在棉华中学教语文,后来还做了校长;张翠珠在当地小学教音乐。陈蓉蓉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淳朴善良、有着浓厚文化艺术氛围的家庭。
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棉兰时,作为华校校长的陈熙第一个在家门口挂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被当地亲国民党势力骂为“红屁股校长”。在陈蓉蓉身上既有父亲正直善良、热爱祖国、要求上进的品德,又继承了母亲贤淑聪慧、乐观开朗的天性,家庭的熏陶影响,使少年时代的陈蓉蓉对中国古典诗词,对唱歌跳舞、弹琴都很有兴趣。她最早会背诵的诗词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平时最爱唱的歌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陈蓉蓉与丈夫石惟正一起备课(上世纪80年代)
新中国万象更新、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喜人形势,深深地感染着海外侨胞,也唤起了他们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陈蓉蓉父母决定,把家中8个儿女中的老大——陈蓉蓉第一个送回祖国,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成才。由于当时教师收入微薄,加上要抚养8个子女,陈家的生活比较拮据。为了让陈蓉蓉早日回国,夫妻俩节衣缩食、东拆西借,终于凑够了她回国的船票钱。1960年2月,陈蓉蓉告别父母和弟弟妹妹,只身踏上了回国的路程。离开家里的那天,父亲一再叮嘱她:回国后一定好好学习,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呀!母亲把她送上棉兰码头的“皇家号”游轮,望着女儿渐行渐远的身影,母亲强忍离别之痛,默默为女儿的平安、幸福祈祷……谁也没想到,陈蓉蓉这次离家竟成了与父母的终生离别。当她30年后再次回到棉兰时,只能在父母双亲的墓碑前,默默诉说无尽的思念与深深的告慰了。
陈蓉蓉满怀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抱着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坚定理想,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她先到北京华侨补校短期补习,后又转到了当时的天津女六中学习。这一年的秋天,她考入天津音乐学院,成为了声乐系一名大学生。校园里青春勃发、昂扬向上、放飞理想、追求进步的良好氛围,令陈蓉蓉兴奋不已,她把在国外烫的卷发改为两个小辫,穿着一身红色运动服,就像一团火一样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练声、弹琴、跳舞,奔跑在操场、球场,她的歌声和笑声不时在校园回荡。她,一个归国侨生,凭着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还有她热情开朗、淳朴率真的性格,很快融入了学校这个新集体。
有一次,学校组织下乡劳动,为照顾归侨学生,辅导员让陈蓉蓉留在宿舍学习,可她坚决不肯,找班长,找带队老师,又找系领导,她说:“我应该和国内同学一样下乡劳动,我能吃苦,也会干活。不信,你们看看!”她真的没有任何娇气,在田地里劳动时她干得特别欢实。此后,学校每次下农村,去工厂,到部队,她总是第一个报名,不仅抢着干活,她还主动和农民、工人、战士们打成一片。有一次下乡劳动,她住在一位孤老户大娘家,每天早晨,陈蓉蓉帮助老人做早饭,晚上从地里回来,又和老人聊家常,给老人唱印尼歌曲,老人特别喜欢她,一声声“闺女”、“闺女”的叫她,亲热得就像母女俩。在下乡的日子里,陈蓉蓉常常是白天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摘棉花、掰玉米,晚上教她们唱歌、跳舞。村干部们说:“别看陈蓉蓉是华侨,她能和我们说到一起、干到一起、乐到一起!”
她把印尼民歌唱遍祖国大地
1965年盛夏之际,陈蓉蓉大学毕业了,天津音乐学院把学习成绩优异、以演唱印尼民歌见长的陈蓉蓉作为难得的人才留校任教。同时,她歌唱生涯的第一个收获期也开始了。在1965年毕业至1966年期间,陈蓉蓉先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等基层单位慰问演出和天津市举办的各个节庆日、纪念日的联欢活动。此时,舞台上的陈蓉蓉,气质高雅脱俗,音质或激昂豪迈,或宛转悠扬,她的女中音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独特的印尼民族歌曲,使她的演唱散发出别具一格的迷人风采。她在演唱施光南创作的歌曲《我的祖国妈妈》中,以结实、圆润的抒情长句唱出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歌声的高亢、嘹亮,气息的充沛比一般的女中音更多地渗透出男性的阳刚之美,给观众以鼓舞和振奋。印尼巴达族民歌《宝贝》通过陈蓉蓉细腻真挚的诠释,唱出了摇篮边母亲对婴儿、对远行丈夫的柔情和思念,最后那句“宝贝……哎!”以呼唤式的弱声处理方式,把观众的情感带入一种温暖的母爱之中,音乐虽结束,但甜美、温馨的情感还在观众心里流动。脍炙人口的印尼民歌《哎哟,妈妈》,是陈蓉蓉每场演出必唱的曲目,她表达出的那种轻松、活泼、灵动、幽默的歌唱风格,深受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每次演唱时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无论是演唱苏门答腊民歌《星星索》、《衷心赞美》,还是演唱爪哇民歌《美丽的梭罗河》,她那载歌载舞、优美抒情的表演,都给观众呈现出一幅热带雨林、海风徐来的民俗风情画卷。她以真挚热情、自然大气的演唱,传递着高尚、纯真、友善的艺术美,她用甜美动听的歌声赢得了观众的热爱与尊敬。一位中学生说:“如果说歌声有颜色,有的歌声是褐色,有的是淡青色,有的是黑色,陈蓉蓉老师的歌声是红色的,带给我温暖和爱意。”一位唱歌爱好者说:“陈老师的歌声不仅动听,还带着扑鼻香味儿,我仿佛能从她的歌声中闻到飘来的阵阵花香。”
陈蓉蓉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1965年秋,正在天津的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联欢会上听到陈蓉蓉演唱的两首歌曲,一首是《向北京致敬》,抒发了少数民族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之情;另一首是《我的祖国在非洲》,表达非洲黑人姑娘对殖民统治的愤怒和对独立、自由的向往。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与陈蓉蓉亲切交谈,称赞她唱得好,特别是《我的祖国在非洲》这首歌,唱出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心声,总理还一句句地向陈蓉蓉学唱这首歌。总理还询问她在印尼家人的情况,记住了陈蓉蓉的名字。后来有一次开全国人代会,周总理见到来北京参会的天津音乐学院的负责人时,还向他询问起陈蓉蓉的近况。陈蓉蓉听说后十分感动,表示一定要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架起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感情的桥梁,报答总理的关怀,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培养。1966年,组织上安排陈蓉蓉参加中国艺术团,赴非洲进行访问演出,由于“文革”开始,未能成行。此事成了陈蓉蓉一生的一大遗憾。
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是陈蓉蓉歌唱生涯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她艺术生命最辉煌的时光。她先后参加了中国侨联、侨办组织的慰问归侨农场人员和归侨企业职工的各种演出,参加了“广州羊城花卉节”的演出,应王昆老师的邀请,她还随东方歌舞团在全国巡回演出。她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在遥远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新疆沙漠边塞也都有陈蓉蓉的歌声,赤子情深,歌飞千里,她把印尼民歌唱到了祖国天涯海角、边塞高原,唱进了千千万万归国华侨和人民群众的心里。
陈蓉蓉的丈夫,时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的石惟正教授回忆说,有一段时间,陈蓉蓉的演出任务特别多。因为她平时教学工作也很忙,为了教学演出两不误,她就把演出尽量安排在学校的假期。记得陈蓉蓉曾经连续三个寒假都去外地演出,春节也不能回天津与家人团聚。 1986年春节,陈蓉蓉深入到湛江华侨农场最艰苦的一个生产大队慰问演出。那里演出条件很差,既没有舞台、灯光、布景,也没有电声设备,更没有乐队伴奏。陈蓉蓉毫不在意,她就在农家院里给农场员工们唱了起来,当她唱起那首《我的祖国妈妈》:“我走遍海角天涯,忘不了祖国妈妈,儿女在海外漂流,常思念久别的老家……”时,在场的每一位员工都被深深打动,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是呀!她唱出的是千千万万爱国华侨发出的心声,是海外赤子对祖国真挚的爱。一位华侨农场员工给陈蓉蓉写信说:“听了你的演唱,我感动得哭了。是你动人的歌声,把我的心永远留在了农场。我高兴地告诉你,你的歌激励我留在祖国干‘四化’。”看到这感人至深的话语,陈蓉蓉更坚定了一个心愿:“凡是有华侨的地方,我都要去为他们演出。”那年春节后,她又随上海侨联艺术团到广东台山和开平演出。富庶的侨乡新貌和华侨的“寻根热”,使她再一次亲眼看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亲身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目睹了广大华侨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和取得的可喜成就,她更加热爱这片深情的土地,倾尽自己的艺术能量,为祖国歌唱,为广大华侨的爱国情、报国志歌唱。就在当晚的慰问演出时,她为华侨们演唱了小时候妈妈教唱的印尼苏北民歌《星星索》,艺术团团长带领演员们上台为陈蓉蓉伴唱,台下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一起合唱,激情涌动,场面感人,大家的思绪由农场,跨过海洋,飞向那遥远的苏门答腊岛……
陈蓉蓉每次演出选择曲目的最主要标准是:好听、观众喜欢,而不是考虑“这首歌是否经典?那首歌能否代表艺术水准”等其它因素。正因为她选的曲目好听、观众爱听,又适合她演唱,所以,她每次演出的效果都非常好。歌唱家于淑珍回忆说,陈蓉蓉演唱的印尼民歌,像《星星索》、《划船曲》、《哎呦,妈妈》等,音色甜美、味道纯正,也歌也舞,风格独特,还没有谁能和她相比的。每次演出时,她总是先用印尼语唱一遍,然后再用中文唱一遍,就是为了让观众既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印尼民歌,又能听懂歌词的内容,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感情。她一上台不唱上三四首印尼民歌,观众的掌声是不会停下来的。
陈蓉蓉一直有个心愿,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印度尼西亚为华侨们唱歌。真正到了那一天,她还想把父母的骨灰从棉兰接回老家福建莆田,让他们二老叶落归根……最终,陈蓉蓉的心愿未能实现,成了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庆幸的是,中国唱片社、太平洋影音公司先后为她录制了多种唱片和磁带,其中有一部分唱片和磁带发行到了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通过这些音像制品,华侨华人亲耳听到了陈蓉蓉的歌声,直到今天,一些老华侨还珍藏着陈蓉蓉当年录制的唱片、磁带。特别是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还专门录制了陈蓉蓉的独唱歌曲,她的歌声传到了祖国宝岛——台湾。
她用真诚和热情
善待社会、善待他人
陈蓉蓉在舞台上追求艺术的美、歌声的美、舞姿的美,在台下她也是生活美、人性美、情感美的追求者。在鲜花和掌声面前,陈蓉蓉始终保持着那份纯朴真诚、热情善良,保持着为社会、为他人着想的本色。
陈蓉蓉无论是和同事、朋友相聚还是与家人在一起,只要一听到优美的音乐声,她的身上、面部表情立刻显示出一种融于音乐律动的兴奋,经常会随着音乐即兴唱起来、舞起来,带动同事们、朋友们或家人们和她一起边唱边舞边欢笑,她把歌声舞姿融入了生活,融入了友情和亲情,和她在一起总是快乐、轻松和美好的。
陈蓉蓉待人的真诚与热情被许多人所称道。有一次,她和丈夫购物回来,刚走到学院门口,迎面遇到一位同事,丈夫把刚买的一纸袋苹果举到同事面前说:“来,吃苹果!”那位同事笑着摆摆手说:“谢谢!不吃,不吃!”就走过去了。陈蓉蓉当即从丈夫提着的袋子里拿出两个苹果,追上那位同事,硬是把苹果塞到了他的手中,同事感动地说:“陈老师,您太实在了!”还有她的学生们,不仅和她是师生关系,而且还是好朋友。有位女学生谈恋爱遇到挫折,不愿跟父母说,就找陈蓉蓉老师商量。陈蓉蓉帮她纾解感情上的困惑,给她提出解决的办法,陈蓉蓉还亲自与她的男朋友电话沟通,解疑释惑,促使她们重归于好。每年的中秋、春节,她都把那些没有回家的外地学生请到自己家中团聚、联欢,让她们感受家的温暖。很多学生家长感激地说,陈老师不仅教孩子们专业知识,而且教她们做人,培养她们向善向美向好的品德。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一直和陈蓉蓉保持着亲密友谊。
作为歌唱家、教授的陈蓉蓉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她常年做助残服务,先后在居住的天津市和平区与三户残疾人家庭建立帮扶联系。在她帮扶的残疾人中有位名叫孙磊的孩子。他出生后就患有脆骨病,四肢很短,骨骼脆弱,遇到一般的磕碰就容易造成骨折。孙磊终生要坐轮椅,生活要靠人照顾。他父母又都是下岗工人,家里生活很困难。但全家人都很坚强,特别是小孙磊还很喜欢唱歌。陈蓉蓉经常去他家嘘寒问暖,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还教孙磊唱印尼民歌,成为了他们全家的好朋友。人有了温暖,就有了自尊,就有了奋斗的勇气和信心。在陈蓉蓉的帮助下,孙磊不仅读完了中学,而且还上了大专,系统学习了计算机课程,能在电脑上做各种广告设计,从而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还有一位患类风湿僵直病的中年人也是陈蓉蓉的帮扶对象。病痛使他心情忧郁,对生活失去信心。为了让他这位中年人提振精神,解除心病,陈蓉蓉经常去看望他,送去关爱和温暖。有一次,陈蓉蓉叫上唱男中音的丈夫和作为歌唱演员的女儿一起,到这位病人家里开了一次家庭音乐会,鼓励他坚定信心,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病人十分感动,他拉着陈蓉蓉的手说:“陈老师,太感谢了!你们全家这么关心我、帮助我,我一定好好治病,早日站起来,回归正常生活。”
陈蓉蓉家门口有位摆摊的小商户,陈蓉蓉每天下班回来,都要在他摊儿上买点儿东西,也不管家里需不需要。其实,她就是为了让这位小商户能多增加点儿收入,能生活得更好些。每次小商户见陈老师过来就腼腆的笑,陈蓉蓉也报以微笑。在这笑声中传递着人间的互助与友爱。
2005至2006年的那个冬天,陈蓉蓉不幸患了癌症。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她仍然关心着学生、亲人和朋友。当她得知家里保姆侯姐在上初中的儿子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差,侯姐为此十分焦急时,陈蓉蓉专门把侯姐的儿子从老家约到自己家中,拖着病体劝说和鼓励孩子:“我听你妈说,你每次有了好吃的东西,都先让妈妈吃,妈妈不吃你不动;还有,妈妈给你零用钱,你舍不得花,放假探亲时,再给爸妈买东西,是这样吗?”孩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陈蓉蓉又说道:“这是你的优点,是孝顺。孝顺是美德,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是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的,我相信你的学习也一定会上去的!”听着陈蓉蓉温暖鼓励的话语,这个总挨父母批评的孩子昂起了头,眼中透出明亮的光芒,他说“陈奶奶,我听您的话,回去一定努力学习,您看我行动吧。”后来陈蓉蓉病重住院,还经常叮嘱丈夫,要按时给保姆发工资,让孩子读书有保障。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陈蓉蓉以演唱印尼民歌、拉美民歌和日本民歌等享誉歌坛,是她把印尼民歌在祖国传唱,不仅带给人们异国风情的艺术享受,还传递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文化艺术上的相融相通,也诉说着不同国家人民心灵相通的历史佳话。陈蓉蓉在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过市级“三八红旗手”和“优秀志愿者”、“助残模范”等光荣称号。上世纪90年代,她还代表天津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除了演唱和教学,她还曾长期担任天津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职务。她的名字已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和《中国妇女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