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塞上边城

在路上,最是感慨足迹有限,未知无限。到了榆林,感受更深。

高速路在望不到边的塬上延伸,道路两侧沟壑丛生,头顶澄澈湛蓝,如帆的云朵静静停泊在天边,除了偶尔交汇错车,我们一路独行,塞上的荒凉与寂寞在耳畔和风轻唱。

塞上边城是怎样的一座城?在脑海里想象了无数,又请教“度娘”,看到这样的描述——“榆林,历史悠久,属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有奔腾的黄河、辽阔的大漠,也有绵延的长城、厚重的黄土地……”,广告语一般的描述,勾勒出榆林的城市画景,但觉得不过是广告而已,不足信。

微信图片_20200717102609.jpg

塬上的行驶开阔如草原,不知何处是尽头,想不出会有怎样的城、怎样的人愿意在这块土地驻守千年,直至忽然远望见一座烽火台,应该就是“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镇北台,榆林到了。

登临镇北台,这里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方圆数十里景色尽收眼底,西北是塞外风光,无数绿化山峁和沙丘环抱着绿洲,东南是农田纵横,杨柳成行,历尽沧桑的古城被新兴现代化城区紧紧包围,遥想当年戍关将士伫立此处,金沙蓝天,逶迤长城,控南北之咽喉,一定豪情万丈吧。

下得要塞,但见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眼前就是号称“塞上碑林”的红石峡。

据说,红石峡的开凿可追溯至宋元朝代,峡分南北,河谷两岸崖壁上有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和洞窟,南北山崖之间是榆溪河水,普渡桥连接两岸,有真、草、隶、篆等历代石刻160余幅。如此胜景秘境,玲珑有致,可见榆林浓郁的文化氛围有着深厚的源流。

微信图片_20200717102557.jpg

进得古城就钻入老街,鼓楼脚下印着“古镇碗坨”招牌的小吃店,不张扬但也极其诱人,入乡随俗坐在路边来一碗——“碗坨”,才五元钱,好奇它的名字,老板用浓重的口音解释,连蒙带猜知晓就是凉粉之类的榆林特产。

说话间,旁边坐下来个本地姑娘,露天里也同样来一碗,“吸溜吸溜”吃得津津有味,我问她这家店是不是很有名气专门来吃,她说话也是费劲猜才明白,意思是只有这家店的羊肝不腥,每次下了班就来解解馋。我才发现,原来碗里这褐色的切得非常薄小的是羊肝,果然不腥的。原来榆林碗坨独特在配有羊肝,辣辣的来一碗,一个字——爽!

不知是因交通不便,还是榆林人天生懂得保护自己的文化生态,商业味很淡,到处是古城人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游客并不多见,清静安逸又寻常的日子赤裸裸的呈现着,好像并非“景区”,这是我们最期待的,并非那些名声在外的古城,常常千篇一律,早已不是古城原来的模样。 

微信图片_20200717102517.jpg

榆林老街,北起鼓楼,南至文昌阁,全长约有1.65公里,一路向南依次排列着鼓楼、凯歌楼、钟楼、星明楼、万佛楼、文昌阁等6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楼阁,当地人称为“六楼骑街”。穿行其中,仿佛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复活了,一切都是从前慢的生活: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三三两两地约伴回家;安度晚年的老人或是三五成群的聚在门楼前的空地下棋、或是坐在自家门前乘凉谈天;小小的各色店铺不热闹也不惨淡,满足着生活所需便足够,没有过多欲望让人疲惫不堪又魂不守舍,小小一条街古旧书店就有三家,还不算其它书店,处处是让人羡慕的自在充实又安稳的生活。

在老街上行走,不拥挤,不忙碌,慢慢走,淡淡看,大概只有这样的场景才藏着生活的原味。

榆林不大,拐几个弯儿就是城外。 

离开榆林时想起曾经读到的一句话,“我想跟这片灌木丛一样,每天在这里抵抗着,既不消失,也不抱怨,更不说话,它什么都不需要,也不被征服。”希望古城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样子,不骄也不躁,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看得到我们华夏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