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费孝通先生和他的诗

微信图片_20200715100755.jpg

时光荏苒。记得20多年前将《费孝通文集》编辑交付出版之后,便腾出手来整理费老的诗作。这些诗稿未能放进文集里当时有多种考虑,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觉得体例上不合适。而当我和费老亲属尽可能将搜集到的诗稿,拿去征询他老人家的意见时,先生的回答却是:我不是诗人,没有出版的必要。

当然,我们能领会费老的意思。诗之于他,不过是兴之所致,欲罢不能,信手写来与亲朋唱和、履痕所至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并未想要日后编什么诗集。但作为和他工作、生活在一起的晚辈,我们还是觉得,诗既为言志之物,毕竟寄托和记录着费老治学之外的生活另一侧面。而这一侧面,想来也是读者希望了解的。

在费老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志在富民”是他不懈的追求。无论是在求学时代,还是作为一名教师,即便身处逆境以至后来身居高位,他始终不懈地思考探索、调查研究着底层民众如何能富裕起来的路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以古稀之躯,不辞劳顿,以“行行重行行”的坚韧,奔波于祖国的东西南北,为人民的生活能摆脱贫困,从温饱迈向小康而殚精竭虑。他曾感叹生命的短暂和岁月的无情。为此他给自己定出目标,把时间喻作金钱,他说天假有年,将皓首不移地在富民之路上走下去。

当年我们多次随费老调研,耳闻目睹了先生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坦荡胸襟和爱国情怀。像他们这代人一样,无情的岁月耗费了他们最宝贵的时光。可是“荣辱任来去”,他知道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只有加倍努力,与时间赛跑,方不失“白发垂年尚未迟”。因此,在改革开放后的那些日子里,他以“碌碌未敢休”自警,在繁忙的各种社会活动之余,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文章,使人不能不惊叹老人身上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未标题-1.jpg

费孝通先生墨迹

而在生活中,费老又是一个文人气质很浓、平易随和、诙谐幽默的人,并不都给人以一副学术的面孔。他身上有着很丰富的感情,一如他遣怀寄兴、隽永绵厚的众多杂文、随笔所示人的那样。因之,在他的诗作中,平日的所思所感在叙述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内心复杂情感之际,因触景生情和感事抒怀,当“笔下难尽胸中意”时,便化作了诗的语言而宣涌出来。费老说他不会作诗,其实是自谦。他其实是很懂旧体诗的,诗之物、情、意“三境”,在他的诗作中已然有了风神与气度。

微信图片_20200715100736.jpg

作者与费孝通先生

从我们能搜集到的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到,费老的诗,颇得乐府的风韵,不仅少有藻饰,而且不拘一格。不论是五言、七言,还是律诗、绝句,甚或是长短句,无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其寄兴感怀,尽在咏叹之间。可以说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我们觉得有必要让大家来一同分享读诗的快乐,而这也正是我们当时坚持编此诗集的初衷所在。然而也有遗憾,就是费老这本诗集中的诗多写于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即便是这二十多年里所作的诗,也没有搜集全面,再早的诗作,由于年代久远和众所周知的原因,搜求就更不易了。这也似应了先生诗中“岁月去匆匆”的喟然。不过,可欣慰的是,当亲朋好友得知我们要编先生的诗集时,纷纷送来各自保存的墨迹照片以及收藏的手稿,为我们的编辑提供了方便。看着费老在行途中用各种纸头草就的诗作,我们顿生出一个想法:与其把这些手稿弃之一边,不如附于书中使二者相互映衬。手迹和排定的诗作虽在文字上有所出入,但使读者能窥其主人吟哦它们时的措思与心迹,应该说也别有一番意味。

《费孝通诗存》后来付梓了,作为晚辈的我们,算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也了却了一桩心愿。现在重读诗集,费老的诗句仍然使我们感到是那样含英咀华,令人回味绵长。这些诗记录了先生热爱祖国、寄托襟怀的情感,是很值得我们吟诵和体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