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追踪伍连德故居

2020庚子鼠年之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并呈全球蔓延之势。在全民防疫中,佩戴口罩已成为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最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在中国,提到口罩,就不得不提起“鼠疫斗士”——伍连德。我们当下赖以对抗新冠病毒的口罩,就是以伍连德当年发明的“伍氏口罩”为原型改制而成。

3cb5-hwsffza3867520.jpg

“鼠疫斗士”——伍连德

消灭东北鼠疫

发明“伍氏口罩”

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1879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是华人中第一位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1907年,他胸怀科学报国理想,应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之邀,从南洋回到中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

1910年寒冬,我国东北地区鼠疫流行,许多家庭家破人亡,无人认领的尸体数以千计。年仅31岁的伍连德受清廷之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他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告别爱妻幼子,于平安夜深入到鼠疫主疫区——哈尔滨。他通过解剖尸体寻找病源,首先发现了鼠疫是人传人的,而非此前日本人研究的动物传人。他力排众议,采取断绝交通、隔离疫区、收容染疫者、火化疫尸等措施,仅用2个多月便将疫情扭转。为阻断飞沫传播,他指导医护人员用纱布和棉绒遮挡口鼻,作为基本的预防措施。当时口罩来源于西方国家,因由多层纱布组成,导致使用者呼吸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对旧式口罩进行改良,发明了“伍氏口罩”——采用普通外科纱布,每条纱布折成双层,在两层纱布间夹入一层吸水脱脂药棉。由于脱脂棉质地密实,可过滤带有鼠疫杆菌的飞沫,起到预防鼠疫传播之效。又因纱布层减少,较长时间配戴也没有不适感。起初口罩两端的上尾、下尾经耳朵上方缚结于脑后,为使用方便,不久即将缚带简化成两条,套于耳上。这种口罩造价低廉,制作方便,保护程度高,民众纷纷戴上了口罩,传染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1911年4月,这场噬杀了6万生灵的烈性传染病终被扑灭,伍连德之名由此声震寰球。在当年4月召开的“世界鼠疫研究大会”上,“伍氏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其“鼠疫斗士”荣誉称号。1911年4月13日,清政府为表彰伍连德的功绩,授予其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学位。肃亲王深为感佩,赞其“国士无双”。梁启超在回顾晚清到民国50年历史时,感慨地说:“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伍连德因为这次瘟疫的医学发现和突出贡献,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伍氏口罩”发明百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中国医疗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2003年SARS之前,中国大部分医护人员依然在使用这种脱脂棉纱布口罩。直到SARS之后,“伍氏口罩”才从中国医疗防护的主战场中光荣“退役”,被过滤率超过95%的新型防护口罩取而代之。

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第一个鼠疫实验室里.jpg

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第一个鼠疫实验室里

在京置办家产

因公无暇享用

1911年,伍连德在进京觐见摄政王,受到嘉奖,并被任命为总医官后,开始在东堂子胡同49号外务部(原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班,同时,购买了与外务部同处一条胡同的55号(现为4-6号)院,将家眷从天津迁居到了北京。

这所院子的原主人是八国联军的一名英军士兵,他退伍后留在北京,用当时废墟上拆下的砖瓦、门窗和木料,建起了很多平房。伍连德一家入住5年后,由清末著名留法建筑设计师华南圭将它改建成带有后花园的三层西式楼房。院内面积约1230平方米,有房屋67间。楼房为砖混结构,红砖砌成的墙体与红色瓦楞铁屋面构成楼房的主色调;具有典型法式建筑风格的“孟萨屋顶”既浪漫又典雅,可谓当时北京最好的住宅之一。

QQ图片20200713095135.jpg

伍连德故居

然而,因伍连德为中国的防疫事业不知疲倦地东奔西走,真正享用这栋舒适的府邸时间有限。20多年间,他先后做了如下工作:在哈尔滨创建鼠疫研究所,在那里断断续续工作了20多年;在上海成立中华医学会,同年创刊《中华医学》杂志并首任主编;负责筹建北京中央医院(即北京人民医院前身),是首任院长;代表中华医学会两赴广州销毁鸦片;赶赴山西,扑灭当地爆发的鼠疫疫情;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学校卫生和公共卫生;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总医院(现解放军202医院);作为第一次中日交换教授到日本九州、京都、东京各帝国大学讲学;出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出任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第一任处长,并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出资捐建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医史馆、亚洲文会会馆,建立青年科学讲堂……

一直“在路上”的伍连德尽管难享安逸的居家生活,但他晚年回忆起东堂子住宅仍感觉十分温馨:“漂亮的花园装点着盆景和随季节变化的鲜花。我们还买来不同时期的旧式神灵和美人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安置在适当的角落中,并安放了一个巨大的大理石屏风,上面镌刻着与中国三国历史有关的各种场景和人物。还有一些精致的大理石雕刻品,是一张方茶桌连带四个圆凳,一个报时的古代日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


住宅里的家人

个个堪称翘楚

值得一提的是,在伍连德住宅居住过的他的家人黄淑琼、林可胜、伍长庚,也是人们不该忘记的。

黄淑琼,伍连德之妻,著名侨领黄乃裳之女。伍连德对她称赞有加:“终其一生都是我最忠诚的伴侣,尽管一直体弱多病,但她竭力照管家庭,是一位可敬的贤妻良母,又是我在北京官场生涯的贤内助”(《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她在外国公使团,特别是在欧美外交圈中,颇受欢迎,因此,当年东堂子胡同55号是北京重要的社交场所。她在这栋住宅里,还以中国四大美女为题材,用英文创作小说,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古典文化:1924年,她在英国伦敦出版《杨贵妃》,英国剑桥大学华文教授吉尔斯博士称赞她写的小说为“引人入胜的作品”,并亲自为之作序,该书在欧美各国出售,再版三次;1931年,她在英国凯利和沃尔什公司出版《西施:美人中的美人》;1934年,她出版《王昭君:被放逐的美人》,在国内和欧美轰动一时,多次再版;遗憾的是,她没来得及完成“四大美人”中最后一部《貂婵》,便因患肺结核于1937年抱憾去世。

伍连德与妻子.jpg

伍连德与妻子

林可胜,1897年生于新加坡,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1920年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获生理学博士学位。曾以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24年秋,他毅然回国,在二姨夫伍连德的引荐下,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位华人教授。他还是中国生理学会首任会长、中华医学会第七届会长、中国红十字总干事。林可胜在协和任教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12年间,他一直居住在东堂子胡同55号。 

伍长庚,伍连德长子。1906年在槟城出生,一岁便随父母来到中国,后前往美国求学,于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罗彻斯特大学医学博士。1935年回国,“入北平市政府卫生局,并继续自己在耶鲁就开始的传染病研究。在四年的时间里,他便升为流行病部门的负责人”(《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1937年6月,在司徒雷登主持下,已是医学界新星的伍长庚在北平协和医学院礼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1941年,他在指导北京霍乱免疫活动时染病,并于当年11月病逝于东堂子寓所。


捐故居出自传

晚年终老故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伍连德负责修建的医院、检疫所等或被摧毁,或被占领,而且在中国的大量书籍和资料也被毁。这一年,伍连德家也遭遇重大变故——陪伴他32年的妻子过世。家国皆不幸,自己也近花甲,健康大不如昨,经不起颠沛流离,思来想去,他索性离开为之奋斗30年的中国,举家移居香港。1946年,他回到出生地马来亚(1963年9月更名为马来西亚),在怡保市斯里并巷93号开设了一家私人诊所。终日的忙碌中,暂且淡忘了丧妻之痛。

根据伍连德自述,1949年,中华医学会总部从上海迁至北京,他将东堂子寓所,连同数千册图书无偿捐献出来,作为中华医学会的办公场所和图书室。

QQ图片20200713095157.jpg

东城区为其故居设立的文物保护碑

伍连德一生的主要专著有《肺鼠疫论述》《鼠疫概论》《霍乱概论》《中国医史》等。1959年,在师弟李约瑟的建议下,他出版了自传《Plague Fighter:The Aut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中译名《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他晚年虽远居海外,但仍眷念为之奋斗一生的祖国。他在《鼠疫斗士》一书序言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于马来亚槟榔屿溘然长逝,享年81岁。这位与瘟疫抗战了一生,永不知疲倦的科学家永远地安息了。英国《泰晤士报》评论:“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

 ……   

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疫”中,伍连德的事迹又从历史长河中凸显,被人们作为抗疫英雄传颂。

目前,伍连德故居虽因年久失修已显破败,幸运的是,这栋建筑在多轮城市改造中幸存下来。东城区政府2010年5月将其以“近代建筑”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有消息称,政府有计划进行修缮,但使用功能尚未确定。应该说,伍连德故居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从名人故居的方面考虑,还是从建筑风格的角度观察,都具有文化传承作用和文物保留价值,是一个珍贵的可触摸的历史见证。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呼吁,北京及国内尚没有疾病防控教育场所,也鲜见近代名医的纪念场所,用好伍连德故居,将其辟为防疫科学教育馆或伍连德现代医学纪念馆,既能让历史记住为人类抗疫斗争及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伍连德博士,也将成为普及现代医学及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