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绿道

去北京玉泉山一带的郊野公园游玩,记得走走那里的绿道。现在的玉泉山一带的公园,大都由绿道串联起来。哪个公园,都有绿道。不必特别刻意,随时都能走上。绿道已经形成一个网络,连接着像颐和园这样的皇家气派的园林,也连接着像北坞村公园这样以农家野趣为特色的园子。其中有一条,据说一直可以走到香山、植物园一带,有十几公里远。这可能是北京最早也是最长的一条步行道,建有十来年了。不久前绿道的一段让给了新修的旅游观光的城铁,可能正在重新规划再接上。

“绿道”这个词过去很少听说,最近这些年才进入人们的意识里话语中,才流行起来。路面看上去赭红色,看上去像运动场上的专业跑道。我以为很可能是这种跑道的通俗版——2.0版。因为具有绿色环保的含量,就叫绿道。建这样一条步行道,恐怕要比那建一般街边人行道要复杂,也就要多花一些钱。今天国家经济实力强了,什么高铁高速都能建,修这样的绿道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不过,除了经济发展外,更多的是思想文化观念的进步。过去,所有主要道路都是为车轮设计的,所有的科技资源,都流到了车轮底下。如今,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才懂得专门为人的脚设计道路,把高科技含量用在人的脚力上,由此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绿道。一个“绿”字,就把新时代的信息传递出来了。

步行可能是一种成本最低、最方便选择的健身运动,普通老百姓参与得最多。像我这样退休之人,想活动筋骨,走路步行恐怕就是最佳选择了。这些年来,我每天行走都得过万步,有时放开了,还能达到两万步,手机上的“微信运动”软件能帮着精确计算。开始,都在小区的道路上走,通常都是砖路,石板路、水泥路。朋友们不断点赞,也不断警告:小心膝盖。也有朋友说,每天走上万步的人,应该走专用的步行道,膝盖脚踝不会受损。说实话,平时都在小区里走,全是柏油路、砖块路、石板路,难得到像玉泉山这样的公园里走绿道。一走,才知道不一样。

步行的人,最怕膝盖和脚踝过度受损。一旦走坏了,效果适得其反,也就偏离了步行健身的初衷。而绿道设计思想和科技运用,就是围绕脚的安全展开的。一切都是为了化解脚的风险,让脚能走得更快更远。走在这样的路面上,心旷神怡,不觉得累。走了好远,还感觉很有劲。《水浒传》里有个英雄叫戴宗,人称“神行太保”,武功一般,但走路是一绝活,一天能走800里路。《林海雪原》里的小分队重要骨干孙达得,据说有原型,也是以能爬善走著称。那时没有标准绿道,他们腿脚可能都有伤。要是现在,他们更是如虎添翼,更加神勇,也不必担心腿脚风险。现在人有了绿道,普通行走者更不用担心了,量力而行,贵在坚持。绿道确实能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步行”这项健身运动。对我这种“专业”级的行走者来说,不光需要一套行头,一双好鞋,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条好路。绿道,就是一条好路。

玉泉山郊野的绿道,我是要经常去走走的。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去走上半天。虽然还不曾一路走到香山,却也好像走上了瘾。就像家常便饭吃多了,就想去吃一顿大餐一样。这几年走下来,玉泉山四季景象都领略了,下雨下雪的情景也经历过了。下雨的时候,撑着伞,走在无人的绿道上,听着雨“沙沙”的声音,会心头舒展开去。下雪的时候,四周白茫茫的,静悄悄的。偶然传来一声鸟叫,反而更静。这样的悠闲,是人生不常有的享受。其实,只要上了绿道,每个人都会有所得,也会有所失。得到的是好心情,失掉的是烦恼。

绿道成了一个心结。出差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哪儿有步行道。打听到了,就觉得这个城市可爱;没打听到,就觉得这座城市少了点什么,喜欢不起来。无论主人如何称道赞美自己的城市,我心里的尺度永远一个标准:是否至少有一条绿道。开座谈会,人家让发言,总是忍不住要说,能不能建一条绿道或建更多的绿道。后来,我才知道,我这并不是心理偏执强迫症什么的,而是现代意识。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写文章,说绿道是一座城市先进思想意识的标志之一。这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建那么多高楼大厦,建那么多立交桥,也应该给老百姓修些绿道,让老百姓有更实惠的获得感。有时,一条不起眼的步道能看出城市管理者有没有先进思想文化,有没有真的把老百姓的事想到位,做到实。其实,现在各地“绿道”意识已经很普遍很牢固。南方多数城市的绿道,已经延伸到普通小区,成了一个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特别是新建设的城镇,绿道成了小区设施的“标配”。不过,北方城市多数还没完全走到这一步。

按说,步行应该把世俗的功利的想法暂时抛在脑后。什么也不想为好,一心一意体验绿道上的人生境界。一旦迈开腿,思想放松放空,不觉腿酸,不觉路长。一查数据,不知不觉就走出一万多步。事实上,我们这些人,要长时间让大脑完全停下来几乎不可能,走着走着,各种思绪难免会断断续续从脑子里飘出来。有些可以自我控制,而那些杂乱无章的思绪,常常就像春天的柳絮一样,乱飞乱舞,只能任其放开而去。也许,在绿道上胡思乱想,也是一种享受,也是行走者追求的人性心态。有一段时间,我胡想得最多的还不是绿道,而是步行本身。人类应该是靠两条腿的行走成了人。人后来学会用代步工具,不光是省了许多脚力,还应该是社会的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大进步。最早的代步工具通常认为是马,后来是机械车船,接下去应该就是动力机车,发展到今天的超音速飞机和能冲出大气层的宇宙飞船。工具速度起来越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也就越来越高。看这样子,这个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结束。然而,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度高效率的发展的后果,并非都是好事。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资源透支了,气候恶劣了,灾害变多了,疾病变多了,人与自然不友好了,带来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日益严重失衡与危机。例如贫富差距加大,财富资源占有和掠夺加剧,由此引发了不断纠纷,不断战争。有资料表明,人类不打仗比打仗的日子少得多,和平似乎永远笼罩着战争危险的阴影,非常脆弱。人们天天祈求和平,也许就是因为和平实在来得不易。人类用工具代替了脚力,得到了高速度现代化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难道人类的进步就必然要人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几千年来,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们都在思考探索这个问题,无非就是怎样使人真正成为人,怎样使人过得更好。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在思考探索。尽管问题太大太深,我们还是从他们的思想中渐渐得知,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创造一种低碳绿色生活看来是人类眼下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最佳出路和共同命运。从大问题深问题往小的浅的实惠的方向想,恢复人的脚力,也许就是人类绿色生活的开始。人在现代化进程中迷失了自己,那就从人最初的状态生态中找回自己。这样一想,行走的意义就大大延伸开去,内涵也丰富了。看来,一个人常年坚持行走,不光是健身强体,休闲怡情,还带有自我救赎,“人性”复归的意味,能升华到一种哲理的境界。

专门来玉泉山行走的人开始并不是很多。后来渐渐多了起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行走”的队伍。到了节假日,人就更多了,每条绿道早早晚晚都能见到专心行走的步行者,有时还显得有些拥堵。相信北京其它公园的绿道也是这样繁忙,也相信全国的绿道也都是这样。路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绿道多了,绿道上人走多了,就会产生一种意识,就会寻找方向。这也许可以说是在预示着我们的生活渐渐有了低碳环保的意识和方向。

有关步行和绿道的新闻越来越多了。有人关注才有新闻,而新闻聚焦着生活的亮点。有几条应该说是特别重大的,很值得解读。一条是说福建的厦门到福州之间正在修建一条森林步道,全长420公里,把沿线的城市和村庄连接起来。实际上,福建省森林步道的规划比这宏伟得多,要达到1000多公里。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可能是全国最长,理念最先进的绿道了。听到这个消息,应该比听到一条高速公路建成还让人兴奋。前一段时间,看到央视的一则报道,说英国首都伦敦,将要改建成一座可“行走”的城市。读到这条新闻,我大吃一惊。这可是一座高度现代化的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要变成一座恢复人的脚力的原生态城市,会不会是天方夜谭。我们大致知道可宜居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但可行走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真的一无所知,也很难想象。老外是不是在忽悠人,骗取眼球。不久以后,又读到一条新闻,说正在实施的北京副中心建设规划里,所有的道路设计都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绿色出行。报道不动声色,不猎奇,不取宠,不做标题党,其实爆发力一点也不比伦敦差。“绿色出行”不就是“可行走的城市”的通俗说法吗?为老百姓绿色出行设计道路,不就是设计“绿道”吗?看来,真的可以建一座甚至多座“可行走的城市”。如果说伦敦的行走之城还停留在图纸上的话,那么北京则正在具体实施,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北京走得比哪里都快。

特大新闻,通常传递出现实重大变化的信息。“绿道”的大新闻,在一般人看来,也许还只是讲健身强体,而在“行走者”看来,则在表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可别小看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意味着各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会突现,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会跟进,新的文化也会应运而生。这就是新时代新生活吧。

走上绿道,迎着风,你一定能感受到,过去、现在和愿景都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