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杨氏碉楼

作者简介:刘建春,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重庆市散文学会会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已出版散文、长篇小说10余部。曾获首届重庆小说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等。

七月,正是溽暑盛夏的时节,踏着炎炎流火,我们走进重庆巴南石龙镇。

石龙镇,自康熙年间建场,因所处位置似十条龙的形状而得名。日月轮回,世事沧桑,石龙镇经过300多年的历史浸染,文物众多,文化积淀丰厚。这里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刻大佛造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明月寺崇儒尊释碑,三幅浮雕画像,刻画精美;有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柏树林田宗贵墓,“山川为宝状,日月做明灯”,尽显恢弘之气象;有建于清朝末年的放生塘覃家大院,大院布局完整,建筑设计堪称美轮美奂……但更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鹤立于青青绿荫之中、昂首与青天丽日之下、独冠于重庆的杨氏碉楼。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加之土匪猖獗,民不聊生。为保家族平安,大地主杨炳成修建了这座庄园,总占地面积达1167平方米。庄园呈四合院布局,建筑为中西合璧的风格。原来有四栋碉楼环围,像一个古堡群,固若金汤,但有一座碉楼后来被大火烧毁,现存还有三座。

伫立于碉楼宽阔的院坝里,眼前是两栋二楼一底碉楼,砂岩条石垒砌,夯筑土墙,穿斗木梁架,板式木窗,条石台基。门楣、窗额上有浮雕图案,因年代久远,色彩已经模糊,图案难以辨认。据介绍,院坝周围过去有高大的围墙,朝门开在围墙正面。院坝里有鱼池、荷花池、六角亭,围墙内外古柏参天。遥想当年“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墙外有奇树,庭中有锦鳞,百草丰茂,千卉吐芬,其盛世场景转瞬风吹雨打飘零去,只落得院坝里长满了萋萋杂草和一丛丛灌木,显得格外荒凉、冷清,已然是衰草枯杨,门可罗雀。

但历史的风云终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曾经衰败的杨氏雕楼也一度成为照亮孩子们心灵的圣殿,斑驳的正面墙上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与门前的对联“清白绍遗微家风宛在,文章绵雅范世泽依然”,横批“五福临门”相映成趣。在里面的二三层,还存放着许多教科书,蜘蛛网密集的教室里依然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那由巴南区政府于2000年10月颁发的绍兴小学 “合格村校”牌匾还静静地挂在教室里,记录着孩子们求学的热情和天真的笑声。

每栋碉楼前的两扇大门都很厚重,门上挂有一个圆圆的铜铃,门一推,铜铃叮当作响。只要轻轻关闭一扇门,另外一扇门就打不开了。每层楼的墙面上都有好几个射击孔,内大外小。碉楼的大门用坚硬的青冈树制作,外包铁皮,坚固耐用。碉楼土墙由黄泥、石灰和糯米粉的混合物按一定比例浇筑而成,强度很高,这就是杨氏碉楼屹立百年不倒的原因。尤其是东南方那栋五层一底碉楼,更是视野辽阔,方圆几里平地可尽收眼底,大有睥睨群匪、泰山压顶之势。碉楼大门立柱为整石构筑,上阴刻行书联“护宅龙层层曲抱,临门客步步高升”,横批“四知名范”,碉楼四周有条石垒砌的深沟蓄水围护。碉楼里有住房、厨房、库房、厕所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每一层的天花板上均有挂马灯的挂钩,天花板上绘有各种木雕图案,图案有飞鸟、蝙蝠、山羊、貔貅等。其中有一个很大的五只蝙蝠的木雕,做工细致入微,有驱邪避难、五福临门的吉祥象征。

在院坝里,我们遇见杨氏后人杨乾鼎,他讲述的“杨氏碉楼”的两个小故事,令人感慨系之。

其一,解放前夕,国民党残匪勾结当地土匪1000多人,突然袭击了杨氏碉楼,原来有线人报料碉楼里有好几柜子金银财宝。结果,这群人把碉楼抄了个底朝天,却一无所获,气得土匪头子一枪撂倒了线人。为发泄心中的愤怒,他们把碉楼里能搬动的所有家具和日用品拿到院坝里,浇上汽油,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其二,解放初期,解放军的一个排路过石龙镇,走进了杨氏碉楼的院坝。几匹白色的战马在院里踱步,战士们围成一个圈,支起铁锅,放进水,将绑在身上的米口袋取下,把米倒进锅里,烧火做饭。杨氏家人见状,纷纷邀请解放军到家里去做饭,都被解放军婉言谢绝。吃完饭,他们收拾好锅具,把地上打扫干净,然后又静静地离开了院坝……

两相比较,国民党溃败如山倒便不言而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印证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朴素真理。

如今,这座百年不倒的杨氏碉楼,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青翠的田野里,日夜守护着美好的家园,目睹着岁月的变迁,也目睹着石龙镇脱贫致富的蜕变奇迹:“以花为媒、以花惠民”的“花海经济”,让四百亩绣球花海缤纷异彩,美的令人窒息;12公里全地形卡丁车山地越野任由纵横驰骋,体验速度与激情,畅享大自然的乐趣;插秧、采摘、抓螃蟹的“笆泥公社”,是一个时尚风向标,成为孩子们体验农耕生活的乐园;宽阔的桂花湖里荷花亭亭玉立,花香沁人心脾,飘溢四野;一座新建的人行天桥,熙来攘往,使冷清的石龙老街喧闹起来……

石龙镇以民间文化为魂,杨氏碉楼以石龙镇为依;村民以杨氏碉楼而得安,杨氏碉楼以人而得传。故,杨氏碉楼演绎百年春秋,作为一方水土独特记忆的有力载体,怀揣着厚重的历史,优雅地兀自盛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石龙镇人发扬了龙的精神、龙的气魄,让石龙镇如真“龙”一般活起来、舞起来、飞起来,如巨龙腾飞,翱翔巴渝大地。而伴随整个石龙镇的崛起,杨氏碉楼也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和机遇。

当地政府今年已经落实市传统村落保护资金700多万元,对覃家大院实施保护。政府也正积极争取把杨氏碉楼纳入明年市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届时,一幅活态的乡村家园,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将在现代文明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