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对写作的尊重

作者简介:陈世旭,1979年创作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由《十月》杂志推荐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1988年任江西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全委会主席团委员。曾任江西省作协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

舒晋瑜,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以笔为旗》等。2021年获第六届报人散文奖。

微信图片_20211111122107.jpg

我至今没有见过舒晋瑜。很多年前,有一则介绍江西作家丁伯刚的短文无处发表,从微信发给天津作家肖克凡请他在朋友圈转发。不意克凡兄推荐给了舒晋瑜。从此我也就顺竿爬,不时拿些浅陋文字去叨扰舒晋瑜。在我的感觉中,她是个勤奋的贤妻良母,同时是个认真敬业的好编辑。每次给她稿子,总能及时收到她的回复,有些我自己都觉得难以发表、碰碰运气的稿子,她也给予充分的体谅。这让我给《中华读书报》的投稿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同时,她还是个好记者。先后看到她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深度对话鲁奖作家》,对于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积累起了这样丰硕的成果,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

舒晋瑜新著《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6月)是她“追踪采访三十六位茅奖获得者的访谈录”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没有读遍受访者的全部著作,最起码读过他们的获奖的作品——那也就是三十六部长篇小说。对我来说,仅是这个阅读量,就是一个让我犯晕的数字。在一个娱乐至死、文学式微的时空,仅是这样的阅读,就足以让我肃然起敬。除了小时候在书摊或同学那儿蹭着零零星星读过三国、水浒、西游的片段,我从没有正经读完过一部中国当代的长篇小说。那么沉重的一块砖头抱在手上,不知要抱到什么时候,想想心里都发怵。我可能有一些悲观。而今,我们常常看到各类的“读书会”“签售会”、 “书香节”、 “名家讲坛” ……热闹非凡,其折射的恰恰是大众阅读的苍白。其中的拥趸或曰粉丝究竟有几个舒晋瑜这样“死心眼”的读书种子,怕是只有天晓得。

舒晋瑜的访谈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她对作家的一视同仁。作家们,即便是获同类奖的作家们,名气、影响、成就不可能整齐划一。有的作家即使从未获过任何奖,照样在读者中广受青睐;而有的获奖作品随即就连同作家本人一起被读者遗忘。这很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我自己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四十年前因为一个短篇获奖走上职业写作之路,却一直不见长进,终至完全消失在读者视野之外。因为给舒晋瑜供职的《中华读书报》投稿结下的缘分,她居然想到也给我做一个访谈。显然是想要帮我刷一刷存在感。我们的访谈是笔谈。她发来的提纲备极详细,对一个从未谋面的人的写作信息掌握周到,让人感动,让你无法谢绝,也让你觉得,把自己的甘苦和教训告诉与自己类似的文学爱好者是一种不应该推卸的社会责任。人的禀赋、素质总是有高下之分的,但只要你是一个认真的从业者,真诚地为文学付出了心血,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这个意义上,舒晋瑜的工作体现了一种宽厚和温暖。

在林林总总的访谈录中,我们常常见到两种不堪的表现:一种是借机攀附名人,炫耀和张扬自己;一种是搜尽枯肠无限拔高,不着边际的艳羡吹捧为比大作家还大的作家。舒晋瑜的访谈最令我激赏之处,是她与受访者交流的平等、平视、平静的姿态。在她的提问和呼应中,看不到任何的骄矜或谄媚,其不卑不亢、从容自尊,显示出她个人的教养和修为,也给整部访谈录带来了质朴和庄重的品质。

2021年10月,舒晋瑜又出版了新著《深度对话鲁奖作家》,秉持着相同的风格,其对作家的真诚、理解和温暖一以贯之。舒晋瑜以其对写作的尊重所作的忠实详尽的记录,为当代文坛立此存照。无论受访者呈现出来的面貌的真实程度如何,对有兴趣了解当代文学的人们都是不无意义的。为此衷心地祝贺她并致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