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内容
寻迹板桥书屋
何以寻迹别峰庵?在江苏兴化参观了郑板桥故居后,获悉镇江焦山定慧寺还有别峰庵,庵中有“板桥书屋”。板桥为何跑到焦山定慧寺的别峰庵读书?好奇。辗转到镇江焦山。哦,四面环水!奔腾的长江邂逅美丽岛屿,缠绵着流连忘返。我们乘船过江,上岸到焦山岛屿景区。
“别峰庵”在哪儿?工作人员居然不知道。心想寺中和尚总该知晓吧?结果连问数人,他们都一概摇头。怪了,难道“别峰庵”是杜撰的?心存疑虑,又不甘心。可偌大岛屿,漫山林木参天,到哪儿寻找别峰庵?无奈之下,只好登山观景吧。未料,气喘吁吁地爬到半山腰,在一岔路口停下,豁然瞥见“别峰庵”的路标!
郑板桥雕像
惊喜之中,来了精气神儿。顺着路标指向,一鼓作气爬到了最高处。山顶一隅,黄墙黛瓦一院落,掩映在绿树丛中——终于寻到了“别峰庵”。
阒无一人,万籁俱寂。我心大悦。步入院中,四顾环视,欣然发现“板桥先生”在等候我们!但见“先生”端坐院落一端,左手握书,右手捻须,仿佛在说:请参观我的书屋。
在先生雕像前行注目礼后,我才悄然迈进“板桥书屋”。出乎所料,书屋并非“结草为庵的小草屋”,而是窗明几净、新颖整洁,如同现代博物馆的展室。先生的“书法绘画”、先生的“书桌画案”、先生的“人物画像”等等,均摆放悬挂有序。引人注目的是那密封玻璃柜中的“顶戴”,旁注:“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形象地写照了郑板桥的人生际遇。
展览介绍,雍正十三年乙卯,即1735年,郑板桥42岁,在此庵读书。翌年赴京会试,即中进士。
先生读书真会找地方呀,远离聒噪的闹市,来到江水环绕的焦山,登顶定慧寺别峰庵,在幽静的自然境界中埋头读书,多惬意啊!看他在《题自然庵画竹》中写道:“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表述了他在此专心读书,求取功名,志在必得的心态!
环顾展室,有“纪念郑板桥先生诞辰300周年”的字样。粗算一下,先生1693年生人,诞辰300周年的年代,应该是1993年。即便如此,布展也有26年了。醒目的板桥画像下面,一首词作《满庭芳》——“三百年来,板桥郑大,果然天下名高。渐加不减,三绝著清标,科第宦途晚达。终不掩,文采风骚。千秋后,流风余韵,岂仅美今朝。”
“高蹈。怀往昔,广陵再到,画笔重操。漫赢得,乌纱掷去逍遥。七品微官何贵?应不忘,伊昔荒桥。生辰到,故园纪念,情结楚阳潮。”
《满庭芳》之词,基本概括了郑板桥先生的人生。遥想板桥当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知县,为民请赈,罢官归里,客居扬州,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俱臻精妙,世人誉为“三绝”。板桥书法杂用篆、隶、行、楷,直抒胸臆、独创一格,自称“六分半书”,人谓“乱石铺街”体。其书画如人、人如书画,真情、真意、真趣!
......
寻迹别峰庵,尽管未找到“庵”的感觉,却循着先生的足迹登顶焦山,体味了先生当年为求取功名而专心读书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