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第一盏明灯 ——红色电站沕沕水

在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平山县,曾诞生了一座被誉为“边区创举”的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站。电流从这里输送到西柏坡和周边的兵工厂,点亮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第一盏明灯。

1947年,原设在张家口一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兵工厂,迁至太行山东麓平山县沕沕水村附近。当时厂房主要是破庙和借用的民房,设备是几台陈旧的皮带车床,靠人工摇动大木轮作动力。

这一年4月,解放军攻克井陉煤矿,清理战利品时,缴获了一台1917年段祺瑞家族创办煤矿时,从德国进口的发电机(194千伏安)和部分管件。此后,晋察冀边区派人了解到,沕沕水村附近有一处瀑布,据《平山县志》记载,“沕沕水瀑自天降”乃平山八景中的一景。经勘测得知,水的落差为90米,水流量为0.35立方米/秒,中央工委决定利用沕沕水落差建发电站。

当初,在井陉煤矿缴获发电机后,承担运输任务的工作人员找到一台破旧的大卡车。没有吊车,两吨多重的发电机抬不到汽车上,就在发电机旁挖出一道深沟,将汽车开进去,靠人拉杠撬搬到汽车上。从井陉矿区到沕沕水,30多公里的路程,大家白天修路搭桥,夜间秘密行进,整整用了七个昼夜。眼看只有几里路就到沕沕水了,汽车抛了锚。附近村民得知后,纷纷牵出自家的牛和驴,通过畜拉人推,终于到达沕沕水村。

1.jpg

2.jpg

靠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如今看来,工艺不复杂。但在70多年前,水轮机啥样子?什么结构?谁都没有见过,也无处购买。建设者们潜入石家庄,想通过内线找发电厂的技术人员帮助指点,由于石家庄发电厂是火力发电,没有水轮机,帮助指点的技术人员也无能为力。

很巧,他们在旧书摊上,无意间发现一本有关水电的日文版书籍。他们如获至宝,掏出饭钱买了下来。略懂些日语的技术人员连蒙带猜,边翻译,边同大家研究,弄清原理,心里有了谱,先用木棍摆出模型,照猫画虎,设计图纸;然后,到刚刚解放的井陉矿区寻找加工制作厂家……

当年架设的3.3千伏线路有33.5公里,安装了变电装置8处,同时还在施工过程中附带架设了电话线路128公里。为了搞到输电用的电线,5名同志化装成收破烂的到石家庄收集购买旧电线,收购的旧电线粗细不一,材质不同,数量也不够,很难接到西柏坡。他们夜间潜入石家庄近郊封锁沟,剪断国民党军队布控的铁丝网运回工地。这样,旧电线细股并粗股,粗股拆细股,解决了通往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的输电线路。

沕沕水电站于1947年6月21日破土动工,承担施工的是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他们先在青石坡上开出一条1000米长的引水渠,建成了一个4200立方米的蓄水池,这便是“上池”。

发电机房是1947年6月始建的,砌墙用的石料是在当地老百姓帮助下就地取材、开山凿石搬运来的。门窗所用的木材,都是从山上砍伐树木制成的。砌墙没有水泥,用红土混合石灰代替。

沕沕水是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不少村民们赶来自动帮工,边区政府给的工钱是一天六斤小米。

沕沕水电站于1948年1月竣工投产。

1月25日这一天,朱德总司令参加了电站的落成典礼,将边区工业局制作的“边区创举”的纪念匾颁发给电站,随后,亲手启动了水轮机。

1948年2月,沕沕水电站的电流,催动了罗汉坪、北冶等八家兵工厂的齿轮、皮带。同年7月,沕沕水电站的电流,照亮了西柏坡中央工委的大院。

新中国成立后,沕沕水电站一直为老区建设输送电力。

1975年,当地政府对电站进行扩建,增装一台250千瓦水轮机,生产的电能并入石家庄电网。

这一年,在沕沕水电站服役近30年的德国造老设备停运,作为革命历史文物永久保存。

2002年,“沕沕水电站纪念馆”在水电站旧址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