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品似梅花香在骨”——爱国华侨

1.jpg

老同盟会员、爱国华侨张鉴初

丰顺与汕头商埠的距离不足100公里,红头船是汕头商埠对外联络的重要标识,而暹罗(泰国)是红头船的主要站点之一。将近两百年前,潮汕一带前往泰国求生存、谋发展的人员不断增加,他们中的很多人稍有能力之后便谋求反哺家乡、反哺祖国。丰顺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近代同样有大量的人员奔赴暹罗(泰国)求生存、谋发展,然后反哺家乡、反哺祖国的华侨。丰顺华侨的杰出代表张鉴初先生,一方面为国家的强盛不辞艰辛屡获表彰。另一方面,竭尽全力并在旅泰华侨届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从民生项目着手造福当地反哺家乡反哺祖国且不求回报,令人敬仰!


出洋求生存  贡献社会受表彰

张鉴初,原名贤金,字碧良,丰顺建桥乡建桥围人。生于1887年,8岁丧父,由母抚育。12岁辍学牧牛。民不聊生的年代在家乡实在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张鉴初先生带着生存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奔赴泰国,在曼谷一金店学工。

稍有积蓄开设店铺经商、再后受孙中山救国图强思想的影响回国多次参与旨在强盛祖国的战斗、再后因国内革命失败再度奔赴泰国、再后身在暹罗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祖国抗日活动而被驱逐出境。历尽艰辛回国后在国内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在抗日胜利后再返回暹罗彭世洛府经商直至逝世。

虽然迫于种种原因在国内与暹罗之间的数度更换居住地,但造福社会的思想没有改变、造福社会的行动没有改变。因此,张鉴初先生不但在暹罗因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而获得国王的表彰,在国内也多次受到多级政府机构、政府首脑的表彰。特别是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当时的同盟会元老、民国政府主席林森借张鉴初先生捐资修建建桥围及修建自己的楼宇竣工的机会,分别题写“西铭是式”及“鉴初楼”墨宝,表彰张鉴初先生为祖国为家乡尽忠尽孝的行动①。这些文物为丰顺著名古建筑之一的建桥围增色不少,也是当今游人游览建桥围必到的打卡点。

2.jpg

广州黄花冈起义烈士陵园浮雕    摄影/南  山


加入同盟会  舍命参加起义

张鉴初先生到暹罗不久便碰上了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华侨中发展“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势力建立同盟会的机会。张鉴初先生接触并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后积极加入同盟会。加入同盟会后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并积极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付诸行动。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国,并先后参加潮州黄冈起义和广西镇南关起义,虽未成功但练就了视死如归的胆识。宣统三年(1911)参加黄兴组织的八百名敢死队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战斗中英勇奋战,身负重伤。伤愈后不久,随革命军粤军光复潮州、汕头。1912年5月15日荣获广东军政府勋章和奖状,被选入同盟模范学校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孙中山书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嘉勉,同时被选拔其为孙中山先生身边的随从侍卫。1913年,鉴于袁世凯任职以后倒行逆施,排除异己,企图复辟,张鉴初先生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的运动,但结局未能如愿。他重赴暹罗彭世洛府,开设金铺和杂货店及开展其他方面的活动。1936年民国政府铨叙他为简任官,他复往暹罗经商。抗日战争爆发,他义愤填膺,整装回国,向政府报到加入抗日行列。后受命返回暹罗募集钱财物资,开展侨胞抗日救国运动,支持祖国抗战。为此在1939年被任命为国民党驻暹总支部常务委员。1939年,张鉴初先生因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被泰政府驱逐出境,经缅甸、云南辗转数月终于回到重庆,被聘为国府侨务委员会顾问。林森书赠“品似梅花香在骨,人为秋水淡为神”。后自陪都重庆返归故里丰顺,并被推举为丰顺县战时动员委员会和民众抗日救国委员会主任,积极传播抗日救亡的思想,推动家乡的抗日救亡运动。


热心公益  投身救难扶困并捐资办学

张鉴初少年穷困经历的苦痛,在他有能力时尽力投身救难扶困的事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丰顺老县城丰良的宗族斗争日趋剧烈,终于在1928年2月爆发不同姓氏之间的大规模争斗——“老街与良乡”之斗,即:丰良普济桥以南的吴姓族人与良乡十八姓族人的争斗(俗称“十八姓人与姓吴人结冤家”)。以吴姓族人火烧普济桥以北的“良乡”开始,其后吴姓族人结伙轮番到丰良周围的村镇抢夺物资、焚烧屋舍,并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相当数量的乡民家园被毁,流离失所。远居暹罗的张鉴初迭闻惨状,振臂呼吁各地侨胞仗义捐财、捐物,后捐得白银一万元,随即回国筹划重建被烧毁的良乡铺舍,为急难中的乡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921年春,张鉴初先生会同卓承业、林平波(林朝西)等20余人发起创建暹罗醒民学校。卓承业任董事长,林平波、吴子辉等人任常务董事。30年代学校获得很大发展,成为泰国中北部最具规模的著名华校。学校设有学生寄宿舍,泰国北部各府均有学生来此就读。30年代有不少该校培养的学生回国升学,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则有不少师生回国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张鉴初因参与创办醒民学校、华侨义山(公墓)等多方面的公益事业,被泰王七世赐予男爵称号和勋章。

张鉴初先生积极捐助国内的教育事业。发生“老街与良乡”争斗事件后,一方面筹集资金帮扶良乡居民重建家园,另一方面动员出洋人员及国内乡绅通力合作建成“广育学校”。此后还动员旅泰侨民捐资在丰顺县第一中学兴建暹侨堂,改善丰顺一中校舍状况。张鉴初也曾为他的家乡学校捐资助学,据说现在他的家乡建桥镇建桥学校仍保留“张鉴初阅览室”。丰顺的众多学校,如丰顺一中、汤坑中学、广育小学、球山中学无不留下张鉴初先生印记,张鉴初先生倡建建桥乡油塘高桥令老一辈的建桥人永世感恩。所有这些对张鉴初先生没有回报但留芳百世!

3.jpg

民国元老林森手书匾额

前段时间本人参观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广州黄花岗起义烈士墓前的泰国华侨捐赠的浮雕甚是亲切、极为感人,这里有张鉴初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印记;张鉴初先生的家乡有多处饱含张鉴初心血的事业,能时时勾起乡民对这位旅居暹罗的杰出华侨的美好回忆。

为家国前途不辞艰辛的华侨张鉴初先生,故乡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注①“西铭是式”源自张载的《西铭》,是道学的经典文献,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宋朝“二程”把这篇文章与《孟子》置于同等的地位,予以高度赞扬。这是对受匾的建桥围及张鉴初先生的爱国爱家行动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