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阵

官方微信

扫码订阅

扫码开票

杂志内容

侨乡永宁情

微信图片_20200520092128.jpg

石狮永宁是著名的侨乡,大约是我在中国侨联工作的关系,志峰兄嘱我为《永宁百年文学作品选》写些文字,我有些惭愧,因为从来履迹不曾至此。但是从明代军制的史料中早已对它耳熟,它的名气和地位甚至大于与它同名的北京永宁古城(今永宁镇),一南一北的两个地名都与明代军事防卫部署有关,北京永宁在明初称“中所屯”,为屯兵之所。明成祖时大批迁徙山西百姓至此。
福建石狮的永宁,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设立了军事单位“永宁卫”,是沿用了南宋置“永宁寨”的寓意。卫之下设中左(厦门)、金门等五所及三个巡检司,起到了抵御外寇、缉剿海盗、保障海上交流和经贸交流的重大作用,其贡献应该受到史家的重视。她与天津、威海一时成为明代著名三大卫。

抗倭名将俞大猷是晋江人,曾以千户军职镇守金门,是有明一代轻裘纶巾式的儒将,有诗集《正气堂集》传世。但又武术高超,又是军事理论家,著有《兵法发微》《续武经总要》《剑经》,发明对付倭寇的战车等兵器,曾于永宁大战倭寇,使我们今天仍然值得为此扬眉引以为傲!俞大猷一生坎坷,我很喜欢他的两句诗:“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他在永宁的事迹也很值得浓墨重彩去大书一笔。

而永宁能有今日的风貌、人口的繁衍和兴隆昌盛,则应仰赖明代的军户和卫所制度,无此则不会有这座已有六百年历史的美丽城镇!

明朝兵役继承元代世袭军户制度,即百姓一户男丁供应军差者,隶属军籍,入卫所者“充军”,未入者编入里甲,地位低于民户。军户世袭,身份永远不能改变。而卫所则是明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朱元璋在洪武七年(1374年),将十年前草制的卫所制度正式修订实施,一般卫为5600人,卫以下编制大致是:千户所千人、百户所百人,再下总旗50人、小旗10人。一般一郡置所,连郡设卫,在卫前署以地名,如永宁设卫,则冠以永宁卫。明代卫所数目记录每有增加,若按《明史》卷九十《兵志》卷二记:时内外共336卫、63千户所,这是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的正式统计,入军数超过120万人。《简明中国军制史》则认为“这时应该在1800000以上”。永乐年的入军数则达270万名,那相应设置的卫所也必然有所增加。

微信图片_20200519145928.jpg

卫虽然基本固定由军户中一丁(称军丁)入卫当正军(也称旗军),但军户中有时还须出“余丁”一人随正军入卫,佐助正军供给。这就是说5600名正军的卫加余丁,全卫可达12000人。

明代军制规定军丁入卫,江南、东南由江北、西北军丁解往,江北、西北则由江南、东南调拨。而且妻儿按军制也必随军丁起解入卫。按军丁家属最少平均两口计,那解往永宁卫的全卫正军及家属、余丁总计起码应至少有25000人。这还未计余丁家属。明代规定,卫军严禁独身不娶,因为军籍世袭,有为国家生育下一代军人的义务。军户女子也禁止出嫁民户。

从理论上讲,当年调拨永宁卫的正军、余丁及家属应在三万口左右,而且是西北或江北人。这是福建全省兵力及家属人口最众多的卫所。

遥想六百年前,旌旗漫卷,车马如流;风餐露宿,携家带口,击楫过江,来到永宁。筑城而居,枕戈待旦,肩负起保家戍疆的职责,养儿育女,将军户家族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

永宁人应该继承了先辈坚韧、勇武、强悍的基因,具有善于打拼、敢于闯荡、四海冒险的精神,读集中白刃先生《念故乡忆永宁》一文,说“从各个宗祠匾额来看,全是从北方移民移来的”,有河南、山东、山西、甘肃等,大约应是军卫调拨来的后裔。因而民风强悍勇猛好斗,各姓械斗不绝。更不惧官府,白刃先生曾亲见过民初时百姓聚众击退骚扰的官兵,砸毁欺凌乡里的盐卡、警察所。可见风气之悍,其来有自,官兵警弁亦非对手。白刃先生还谈到永宁奇俗“相摃”,每年冬季某一日下午,以村划分对手,先由儿童互掷石瓦混战,再由永宁街青壮和黄昏前出海归来的渔民对战,手执木锤长竿石头,生死不计,无怨无悔,各不追究!这等彪悍刚烈视死如归的民风,除了军人的血液汩汩流传,哪个可及!

微信图片_20200519145950.jpg

这种性格当然也使得很多人不甘忍受土地的贫瘠,漂洋过海,凭着坚韧强悍,胼手胝足打拼,养家糊口,汇款回乡,有很多人致富成为"番客”,永宁也成为著名的侨乡。

书中的文章抒发了百年永宁的历史画卷,描绘了她的风情和沧桑,使人们得以感知永宁,了解永宁,并得以为永宁保存了流芳永久的乡土档案。书中的文章作者大多是永宁籍人,也有曾在这个三面环海的地方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人,所以文章往往情溢于字里行间,飘散着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一腔眷恋。有的作者名字使我感到十分亲切,如白刃先生,是经我所在的杂志早已退休的老社长兼总编辑、著名归侨作家黄浪华先生介绍,成为我的作者。他的代表作是《兵临城下》。读了他在集中的文章,欣然得以受益。永宁名人各界皆有,据说董桥也是该地人氏,这是在华人圈中颇享盛名的作家。

中国有着悠久深厚的地方修志传统,《永宁百年文学作品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修志(收入的一些回忆录作品明显具有文史资料性质),是用文学的笔墨记叙永宁的历史,对永宁而言,地因书记,史因书传,是遗泽后世的幸事!

(标题题字 / 吴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