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杰的美食家一生(上)
溥杰
爱新觉罗·溥杰,乃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弟弟,出生于1907年,比溥仪小1岁,是光绪帝的侄子,他的乳名是誉格,表字是俊之,也是末代皇帝伴读和玩伴。他自幼和末代皇帝一起吃遍了宫廷盛宴,遍尝过天下美味,堪称“中华第一美食家”。
从幼年就享受遍宫廷皇家美食
1983年,我初做电视记者时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烹坛盛会》,记录了1983年11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国家商业部主办的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大会,溥杰是评委之一,他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个子不高,清瘦,看报纸时戴一副宽边黑框眼镜,说话幽默。
溥杰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光绪帝是他们的大伯,慈禧是他们的奶奶,生于北京醇亲王府,母亲瓜尔佳氏·幼兰,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是赫赫有名的摄政王。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载沣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溥杰出生于这样的皇权贵族之家,什么美食没有见过?
载沣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溥仪,出生于1906年;老二溥杰,出生于1907年;老三溥倛,出生于1915年;老四溥任,出生于1918年。此外,还有七个女儿:长女韫媖、次女韫和、三女韫颖、四女韫娴、五女韫馨、六女韫娱、七女韫欢。醇亲王府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雕楹彩栋压通波,鱼鳞碧幕衔曲玉。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府第由中、东、西三路院子构成。每个孩子通常在自己的房间吃饭,只有过节时或重大喜庆日子,会聚在一起吃“全家福宴”。二三十道菜是有的。通常有“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此外还有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 、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 、御府椿鱼 、阿玛尊肉。吃火锅涮羊肉也常有,配菜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烧烤是很隆重的庆典才有,我记得父亲50大寿时的主菜是烤全羊。”溥杰说。
溥杰夫妇和女儿惠生
溥杰回忆:醇亲王府内有规模不小的冰窖和酒窖。为了保存食物的新鲜,冰块多由人力取自什刹海、后海和颐湖园的昆明湖,由马车运送到紫禁城和各大王府。确保皇亲国戚在酷热暑伏天可以吃到冰镇的水果、蔬菜、多种冰镇甜品和冰镇美食。溥杰对我说,“昆明湖运来的冰倍儿棒,可以入口吃,因为那是玉泉山的好水结冰的。从城里这几个海子取的冰块,只能用来冰镇食物,不能入口,埋汰,还苦涩有股子哈喇味。”溥杰的话里,有许多满族词汇,如埋汰(脏),哈喇(腐败)。他回忆说,他家的冰窖能把冰块储藏到八月中旬。他记得每年上贡的年货很丰富,大多直接送进冰窖。他家的食材有大冰块保鲜,所以都保留了好的品质和口感。冰镇“孬粒儿”(满语,指一种草莓)和“托喷儿”(满语,指山丁子),是他和妹妹们的最爱。溥仪和溥杰都在回忆录中提到过小时候经常吃鱼汤拌饭,溥杰承认,“那是因为,不会择摘刺,吃鱼怕吃到鱼刺,怕扎,怕麻烦,就索性把鱼肉给别人吃。”他们哥俩都爱喝鱼汤,“鱼汤拌饭也不错。”他说。
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是溥仪还是溥杰,在回忆录里描述小时候都有吃不饱肚子的情景。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清朝为了小皇子和小王孙的健康,专门由太医建议了一项规定,“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让小孩少吃饭,认为吃多了容易生病。所以,确实让他们的童年有着不可忘却的饥饿记忆。通常他们早晨6点多必须起床,不能睡懒觉。无论是早饭还是中晚饭,都有老妈子管着他们的嘴,吃到六七分饱,碗筷就被收走,不让再吃了。
溥仪三岁时被抱进故宫太和殿上,成为坐龙椅子上啼哭的“皇帝”,改年号宣统。溥杰和哥哥溥仪从小两人一起读书长大,关系本是非常融洽的。溥仪、溥杰两个人作为亲生兄弟不仅感情非常深厚,而且在吃的方面,有许多共同爱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目之于色有同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据《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即民国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单草稿)记载,溥仪的一顿早膳,就有“口蘑肥鸡”、“三鲜鸭子”、“羊肉红焖泡”、“烹白肉”、“卤煮豆腐”等荤素菜肴,共27道。据溥杰在《往事如烟 溥杰自传》中回忆,溥仪进膳时,面前竖摆着一个小红炕桌,下面用高凳支着,再接一个大八仙桌,上面摆着各种菜肴。靠溥仪左侧有个摆咸菜的小桌,右前方是三桌主食,有点心、米饭、粥等,到了冬天还要加一桌火锅。“这种丰盛的山珍海味展示的场面远超过醇亲王府过年过节的场面,我们都有叹为观止的感觉。”
他说,他和哥哥溥仪曾争论“活着是为了吃,还是吃是为了活着?”他哥俩贪吃,结论是一致的:“活着是为了吃!”有一次,朝廷上有人送来一份贡品。下了朝,溥仪打开一看,是酱肘子,立刻吃起来,很香,可是没吃两口,就被太监夺走了,怕吃撑坏肚子。后来让溥杰知道了,他说,“天福号有200多年的历史,老字号。酱肘子的秘诀在于百年老汤。御厨没有老汤,做不出来那个味,我派人出去买。”他让身边贴身太监出宫到天福号买酱香肘子回来,这哥俩偷摸着躲在一间屋子里一口气吃个精光。弄得满手油,衣服上也是“额吝”(满语,油渍)。但是那个香味从嗓子眼一直美到心里。一直到清朝灭亡,这哥俩都认为酱肘子是世界上最香的一种食物。
溥杰向我介绍了清宫廷御膳最早是大部分继承了明朝御膳,是以鲁菜为基础。所谓御厨技艺,确实精湛,制作确实精美,材料也确实名贵考究。为了显示皇家的至尊,菜品力求豪华,奢贵。粤菜、川菜、鲁菜、徽菜都有。其实,中国的八大菜系并无京菜,所谓“京菜”是把北京、山东、满蒙的某些菜肴综合而成的宫廷常用菜。如红烧肘子、汆白肉片、爆炒羊肉、涮羊肉、葱爆肉、爆鸡丁、烤鸭、砂锅鱼翅、酥鲫鱼、清炒虾仁、摊黄菜、锅塌豆腐、拔丝山药、栗子面小窝头……
溥杰对我讲述了一道宫廷抓炒菜肴的由来。有一天慈禧对菜肴不满意,问御膳房还有什么菜。一个伙夫姓王,正在做给后厨们吃的菜,把猪里脊片和调料放在碗里,随意抓了抓,便放入油锅里炸,捞出后浇上汁在锅里翻炒几下,被太监错端上席来。此时,慈禧正有微饿之感,见到此菜色泽金黄,品尝之后,甚是满意。便问:这是一道什么菜呀?太监急中生智,回禀老佛爷道:此菜名叫抓炒里脊。慈禧大喜,赏了伙夫白银和尾翎。从此,这个伙夫升为御厨,抓炒里脊闻名宫廷,并逐渐形成了宫廷的四大抓炒:即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大虾,后来成为北京地方风味中的独特名菜。御厨还会把百姓家常菜借鉴来精耕细作,比如麻豆腐,要放入切丁的羊里脊,香油爆炒,还放入雪里蕻、青豆、胡萝卜丁,炒到刚熟,抄出,再炒黄酱,豆瓣酱,然后倒入麻豆腐,炒至香味四溢时,把刚才抄出的羊里脊丁等倒进去,再中火炒,起锅,放入盘子中,上面要浇上现炸的辣椒油,周边撒上切碎的青韭菜,那香味,离老远就闻见了,馋得他和哥哥溥仪赶紧要吃!
溥杰说,哥哥溥仪很欣赏他这个做弟弟的才华,往往要求他在盛宴上做诗歌,他当时才思敏捷,写过不少即兴发挥的诗歌,咏叹美食,也有家常菜,如“炸酱面”、“苏造肘子”、“菊花烩鸡丝”等等。我请求溥杰先生背诵两首,他说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了。不过,他小时背诵的写吃食的歌谣和打油诗,倒还记得清清楚楚。他背诵了几首:
“新鲜味美数燕都,敢与佳人赛雪肤,饮罢相如烦解渴,芳生斋颊润于酥”。(《奶酪》)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得尝京味离情慰,狂嚼饴糖缠臂金。” 《奶油馓子》
溥杰对我说,“20斤重的大月饼是哥哥溥仪和我最爱吃的点心,每餐必有,午膳和晚膳之间还要加食。”说着,他背诵起了一首诗词:“月宫符,画成玉兔瑶前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符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这些诗歌的确令人如见美食色味。可见他真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饕”,而且“饕餮”得有文化,有审美。
从中餐到西餐,从荣华富贵到阶下囚
宣统皇帝只当了三年,就在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了。溥仪这个清朝最后的皇帝,被迫宣布退位。但是实际上,国民政府给了清代皇室很多优厚的待遇,比如答应每年支付40万两的清室费,发行新币后由400万银元改成400万元。尽管溥仪放弃了自己的皇位,但他仍然保持着尊贵的身份。还住在紫禁城内,所以,溥仪和溥杰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溥杰承认,辛亥革命后,他们的饭菜稍有节制,但是通常也有二十几道菜。米饭就有三四种,粥五六种,小菜十几种。饭后,要从太监送过来的小印盒里拿豆蔻、盐炒槟榔咀嚼帮助消化。喝水一定是从玉泉山运来的极品水。饮用的茶叶很讲究,味香汁浓而色淡,是茶叶店专门为皇帝熏制的,一斤就需要40两银子。果桌要摆放精致的点心,用牛奶和豆腐制作,比如福奶饽饽、奶乌塔、豌豆黄,栗子糕等等。
溥仪和溥杰不仅把中餐天下美食吃遍,还逐渐喜欢上了西餐。这确实要提一提帮助他们打开味蕾的庄士敦。1919年3月,毕业于英国牛津的苏格兰人庄士敦受聘为溥仪的英文老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回忆:“他教的不只是英文,或者说,英文倒不重要,他更注意的是教育我像个他所说的英国绅士那样的人。” 从此,溥仪、溥杰开始学着庄士敦的样子穿西装,大量置办可以配在身上的各种零碎:怀表、戒指、袖扣、领带,辫子也剪了,眼镜也配了,为了骑自行车把宫里的门槛也砍了。溥仪给自己取的洋文名字“亨利”,溥杰的洋文名字是“威廉姆”。庄士敦十分耐心地教会他们使用刀叉,特别是把英国上流社会的餐桌礼仪灌输给他们,喝汤不能发出“呼噜”响声,左手拿叉子,右手拿餐刀,牛排要切一小块吃一小块,不能全部先切成小块再吃,不能把叉子勺儿弄“叮叮当当”的响,身子要坐直,不能趴在桌子上吃……这哥俩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就喜欢上了西餐:牛排、奶酪、红酒、鱼子酱、咖啡。御厨招进来几个做西餐的,后来总觉得中国人做西餐怎么也不如洋人地道,于是立即下“旨”,让跟着庄士敦一起来中国的洋厨进宫来伺候。于是,紫禁城内御厨的西餐手艺可媲美全中国的顶级西餐厅,应有尽有,汇天下之精华,扬宫廷之优势。饕餮至极,无以复加。溥仪娶的皇后婉容,更是喜欢西餐,恨不得把天津著名的西餐馆子起士林和利顺德西餐店搬进紫禁城。从煮鳕鱼、清鸡汤、油酥盒子、炸比目鱼到炸猪排、罐焖牛肉、奶油芝士烤杂拌、奶油酸牛柳、红菜汤、奶油冰淇淋、果料刨冰……想起什么就吃什么。
从左至右:庄士敦和溥杰、润麒、溥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年月,百姓过着食不果腹、衣不御寒的苦日子。一方面百姓啼饥号寒,水深火热。一方面末代皇帝醉生梦死。然而这种日子,终要到头了。在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矛盾下,1924年11月5日下午3点,溥仪这位末代皇帝和皇后皇妃还有溥杰以及太监等,还在吃糕点的逍遥自在中,忽然被20个扛枪大兵轰出了紫禁城,随身只携带了简单的铺盖卷。故宫内的器物、珠宝、文物等都成为国民政府财产,一律不得带出。
此前,早知道终究会被赶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的名义,偷偷让弟弟溥杰向宫外带出珍宝字画。据溥杰自传记载:“我每天上午进宫伴读,下午回家就带走一包东西,名义是皇上赏给我的。字画古籍,什么珍奇的都有,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欧阳询、米芾、赵孟頫的真迹等等。因为我喜欢写字,还记得一些字帖的名字,其它文物我还没有鉴赏能力,只是往家拿。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多,一共拿出书画精品2000多件,里面有手卷200多件,卷轴和册页200多件。这些文物都交给我父亲,由我父亲交给七叔载涛,带到他在天津英租界新置的房子里。后来在天津卖掉了几十件,大部分又带到伪满。”
其实,这是末代皇帝在给自己和家人的未来生活未雨绸缪。果然,这些珍宝和字画在他出宫后陆续变现,在天津依然过着丰衣足食、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